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对于婴幼儿的关注不断增加,对于婴幼儿的发展也非常的重视,但是,对于婴幼儿的发展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6—12个月的宝宝的动作、言语、依恋关系和视知觉的发展情况吧!
(一)动作的发展
6-12个月这一期间,儿童的动作发展比6个月前的儿童更加灵活多样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儿童爬、站、走等动作都是在这个时候学会的。由于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活动的能力,儿童开始从成人的怀抱中摆脱出来。
7个月的儿童能用双手扶东西站立,能用一个玩具敲打另一个玩具,开始用前肢、腹部爬行,能独立坐稳。8个月的儿童会爬、会自己坐起躺下,对别人给的东西不喜欢会用手往外推,动作开始有意向性,会两只手拿东西。9个月的儿童,双手扶东西能走路,试着独自站立,自己玩的时候,能从抽屉中把玩具拿出来。此时的儿童能坐起来,然后再躺下,前后爬行很灵活。儿童双手玩积木的动作很熟练,会把一块积木搭建在另块积木上,还能把瓶盖打开再盖上。10个月的儿童,能扶着东西站得很稳,拇指和食指协调地拿起小的东西。到12个月时,儿童不仅学会站立,有的儿童还能走几步,会用点头或摇头表达自己的意思。
儿童动作的发展,无论是身体动作还是手的动作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这些规律表可表现如下:
1.从整体到局部化、准确化、专门化的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比较多是全身性的,而且是笼统的、不明确的。当手碰到什么东西时,满手一把抓,不会运用手指。随着年龄增长,动作开始慢慢地向着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从儿童身体发展的顺序看,抬头是儿童最先发展的动作,然后是翻身、坐、爬、站立和行走。
3.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
儿童动作的发展顺序是大肌肉动作的发展先于小肌肉动作的发展。如儿童先学会活动幅度较大的所谓粗大动作,即臂和腿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像用手捏东西、拿筷子、握笔等。
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手里接触什么,就抓什么,动作没有方向性和目的性。以后随着心理的进-步发展,动作越来越受意识的支配,也就是从无意性向有意性过渡。
(二)言语的发展
六、七个月的儿童能够发出声音以引起成人的注意。儿童这时发出的声音和以前相比,音节比较清楚,可以发出许多重复连续的音节,如ba- ba- ba, ma - ma- ma等,7个月的儿童还会用不同的声音招呼别人。招呼别人时,常用“唔唔”“唉唉”等声音。9个月以后,他们能听懂一些成人的词语,例如,成人说“飞吻一个”,他会做个飞吻的动作,成人说“欢迎欢迎”,他会拍拍双手。10个月以后,婴儿会主动发出一些特定的声音表达他们的要求,想要引起成人的注意和帮助。1岁左右时,会使用少量的单词称呼,如“妈妈”“爸爸”。
(三)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依恋是儿童情感发展的一种基本表现。儿童1岁前会对亲近的人产生依恋,一般情况下,对妈妈的依恋更为明显,与妈妈在一起会感觉很愉快,离开妈妈时会哭闹,当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婴儿的依恋情感表现得更强烈。研究表明,婴儿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婴儿很有安全感,有依恋对象在婴儿的身边,婴儿很少有害怕的表现,婴儿感到恐惧时,总要寻找依恋对象。研究表明,父母及亲近的人能否给孩子以足够的安全感,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日后性格的形成。
(四)视知觉进一步发展
6-12个月的婴儿视觉有了进步发展,主要表现在这阶段要儿已经有了保度知党的能力。
视崖实验
为了证实6-12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美国的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设计了一种用来观察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整个实验装置的组成是这样的,装置的中央是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平台,平台的两边厚玻璃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其中一边的布料与厚玻璃紧贴,视觉上感觉不到深度,叫做“浅滩”,另一边的布料与厚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视觉上的深度,形成“悬崖”。
在做实验时,把婴儿置于平台中间,让母亲分别站在“浅滩”一边和“悬崖”一边,诱导婴儿爬过来。结果显示,能够自由爬行的婴儿几乎都勇敢地爬过“浅滩”,但拒绝爬过“悬崖”。婴儿对“悬崖”表现出害怕、恐惧的心理,说明婴儿能够对不同对象之间的距离有所判断,即具有深度知觉的能力。深度知觉的形成与发展又说明了婴儿具有对物体特性的认识能力,如认识到实验平台形成“浅滩”的一侧是坚硬的,能够支持他,而另一侧则不是。
以上就是关于婴儿心理的发展情况,每个人发展情况不同,没有绝对性,仅供参考。喜欢的话,就点赞支持一下呗!关注不迷路,关注分享更多婴幼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