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即学龄前期)儿童生长发育速率与婴幼儿相比略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该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和饮食行为,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和成年期发生肥胖 及相关慢性病的风险。与成人相比,2~5 岁儿童对各种营养素需要量较高,但消化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咀嚼能力较差,因此其食物的加工烹调应与成人有一定的差异。随着2~5岁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高,自主性、好奇心、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也增强,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7~24月龄初步建立的多样化膳食结构,为一生健康和良好饮食行为奠定基础。
家庭和托幼机构应遵循食物丰富、规律就餐原则安排学龄前儿童的膳食和餐次,注重合理烹调,控制高盐、高脂、高糖食品及含糖饮料摄入。有意识地培养儿童使用餐具、自主进食,养成每天饮奶、足量饮水、正确选择零食和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引导儿童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增进对食物的认知和喜爱。积极鼓励儿童进行身体活动尤其是户外活动,限制久坐和视屏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定期体格测量,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学龄前儿童的均衡营养应由多种食物构成的平衡膳食提供,规律就餐是儿童获得全面充足的食物摄入、促进消化吸收和建立健康饮食行为的保障。鼓励儿童反复尝试新食物的味道、质地,提高对食物的接受度,强化之前建立的多样化膳食模式。随着儿童自我意识、模仿力和好奇心增强,容易出现挑食、偏食和进食不专注,需引导儿童有规律地自主、专心进餐,保持每天三次正餐和两次加餐,尽量固定进餐时间和座位,营造温馨进餐环境。
奶类是优质蛋白质和钙的最佳食物来源,应鼓励儿童每天饮奶,建议每天饮奶量为300- 500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2~5 岁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大、出汗多,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建议每天水的总摄入量为(含饮水和汤、奶等) 1300~1600ml,其中饮水量为600-800ml,并以饮白水为佳,少量多次饮用。零食作为学龄前儿童全天营养的补充,应与加餐相结合,以不影响正餐为前提。多选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如奶类、水果、蛋类和坚果等作零食,不宜选高盐、高脂、高糖食品及含糖饮料。
从小培养儿童淡口味有助于形成终身的健康饮食行为,烹制儿童膳食时应控制盐和糖的用量,不加味精、鸡精及辛辣料等调味品,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让儿童首先品尝和接纳食物的自然味道。建议多采用蒸、煮、炖,少用煎、炒的方式加工烹调食物,有利于儿童食物消化吸收、控制能量摄人过多以及淡口味的培养。
家庭和托幼机构应有计划地开展食育活动,为儿童提供更多接触、观察和认识食物的机会;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鼓励儿童参与食物选择和烹调加工过程,增进对食物的认知和喜爱,培养尊重和爱惜食物的意识。
积极规律的身体活动、较少的久坐及视屏时间和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预防超重肥胖、慢性病及近视。应鼓励学龄前儿童经常参加户外活动,每天至少120分钟。同时减少久坐行为和视屏时间,每次久坐时间不超过1小时,每天累计视屏时间不超过1小时,且越少越好。保证儿童充足睡眠,推荐每天总睡眠时间10~13小时,其中包括1~2小时午睡时间。家庭、托幼机构和社区要为学龄前儿童创建积极的身体活动支持环境。
学龄前儿童的身高、体重能直接反映其膳食营养和生长发育状况,应定期监测儿童身高、体重等体格指标,及时发现儿童营养健康问题,并做出相应的饮食和运动调整,避免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核心推荐:
1、食物多样,规律就餐,自主进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2、每天饮奶,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零食。
3、合理烹调,少调料少油炸。
4、参与食物选择与制作,增进对食物的认知和喜爱。
5、经常户外活动,定期体格测量,保障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