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两三岁的女孩半夜不想睡觉,被母亲带上街,遛到清晨五点的视频冲上热搜。此后,又有上小学的孩子晚上想看电视,被妈妈要求看通宵。诸如此类的育儿方式,因“熊孩子”“90父母”“反向育儿”“魔法打败魔法”等标签,长期处于争论漩涡。
各种对立的观点背后,是新一代80后、90后父母,在不同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式中的真实碰撞。心理学家严艺家在上述事件后,发表微博讨论了“熊孩子”“真实的混蛋”和 “正确的变态”等问题。严艺家毕业于伦敦大学的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专业,有13年从业经历,见识过各种各样的“熊孩子”和手足无措的父母。她说自己发布微博,原本是希望让父母心态松绑,但让她意外的是,微博发布后,更多网友的落脚点却是,认为那位妈妈做得不够好。
因此,我们专访了严艺家,想和她更深入地聊聊,对年轻一代的父母来说,应该如何看待所谓的“熊孩子”,又如何面对自身那些无能为力的局限时刻。
记者|李秀莉一、真实的情感连接比“温柔坚定”更重要
三联生活周刊:两三岁的女孩被母亲半夜遛弯的视频火了后,最近又有一个火起来的视频,一个看起来已经上小学的孩子,晚上想看电视,随后被妈妈要求通宵看电视。你如何看待这类教育方式?
严艺家:我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非常理解父母在那一刻的上头表现,但是成年人有发展成熟的大脑,可能在三五分钟之后,就会让自己平静下来。
遛孩子的视频里,有一个潜在的可能,即那位母亲没有意识到,两三岁的孩子还没有发展出换位思考或同理心的能力,也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感知能力。这意味着,她不知道不睡觉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这对周围人意味着什么。所以,过早的惩罚看起来是在教育她,但这种教育并没有办法被尚未发展好的大脑接收到。相比之下,后面那个看起来7岁左右的孩子,应该已经有一些换位思考和时间感知的能力了,但很多时候,他的情绪调节功能还未发展完善。父母逼他看电视,是一种惩罚性交流,而不是教育性交流,孩子虽然知道了下一次不能再这么做,但他依然不知道下次遇到情绪失控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做。此时如果告诉孩子,我理解你现在非常想看电视,能不能商量一个方案,让你既可以看电视,又不会让妈妈担心你的睡眠受到影响。这样沟通,会让孩子感受到,第一,错误是可以被原谅的;第二,人跟人的交流是有话外之音的,而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第三,即使在非常生气的情况下,也可以平静下来沟通。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更加理想化状态。在上述凌晨溜达的视频里,这位母亲自始至终看起来都很平静,但你提到,其实母亲压抑了自己的怒火,并且看似平静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的伤害其实更大。
严艺家:育儿并不是线性关系,不能因为这个母亲压抑了怒火,就觉得对孩子的伤害更大。我们不知道那个孩子在那一刻的体验,但当孩子告诉妈妈,不要拍我时,妈妈在笑,她的反应透露出,她似乎和孩子的情感失联了,她可能既体验不到孩子的感觉,也体验不到自己的感觉。《小欢喜》剧照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大家不要再去学那些(育儿知识),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学那些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和孩子产生情感连接,而不是将知识合理化为另一个心理层面的防御机制。
三联生活周刊:你在社交媒体上也提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宁可做一个“真实的混蛋”,也不要做一个“正确的变态”,关于这两个概念,可以再展开讲讲吗?
严艺家:所谓真实的混蛋,是承认作为爸妈的局限性,承认自己就是搞不定,承认自己就是有缺点,但不要把这一部分的匮乏和局限投射给孩子,什么意思?打比方说,今天去逛街,孩子说要买一盒乐高,你一看,要800块钱,有点贵,就不想给孩子买,那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今天不想给你买。但有些家长说不了这个话,他会跟孩子说,你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或者你要考100分,妈妈才给你买,或者说不要小小年纪整天想着玩。《亲爱的小孩》剧照
这两种状态的区别是什么?对于前者,孩子可能依然会不理解,但他不会怀疑这是自己的问题, 20年后,当他躺在心理治疗师的凳子上时,可能骂的只是,妈妈当年为什么不给我买那盒乐高?对于后者,孩子会内疚地想,是不是我真的做错了什么或做得不好,才得不到这盒乐高呢?这种道德感的拷问会持续很久,多年以后,当他来到乐高柜台前,妈妈当年的声音还是会响起,无意识中形成的内疚感,会让他甚至不愿意自我满足。而当他躺到咨询师的躺椅上时,他都会觉得,我妈当年对我很好,他很难向父母释放出有恨的东西,而是永远把恨朝向自己。这个就是正确的变态造成的后果,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后者更难修复。但我这么说,绝不是鼓励大家去做真实的混蛋,只是说要允许自己接受育儿中一些无能为力的时刻,对自己的宽容,其实也是在给孩子一条生路。二、“熊孩子”与年轻的父母
三联生活周刊:上街遛娃事件的起因是,小女孩凌晨两点不睡觉,要求出去玩。在社交媒体上,这种孩子常常被贴上“熊孩子”标签。在你平时的咨询中,哪些孩子容易被贴上类似的标签?在你看来,我们该怎样界定“熊孩子”,又该如何应对?严艺家:“熊孩子”这个词,最开始只是父母的自我解嘲,但后来似乎变成了一个污名化的词,把很多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局限,变成了一个特别羞耻,要去指责的东西。《Mother》剧照
“熊孩子”标签背后,可能是因为大家对人体发展机制不了解,比如没有做过父母的年轻人,意识不到两岁多的孩子,就没有时间和昼夜节律的观念,所以常常半夜不睡觉。另一些熊孩子,可能有一些神经多样性的问题,比如多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等,是需要被帮助的。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熊孩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孩子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被带到我面前,但当我跟他们建立起关系并发展对话后,我都会在某一个点上问他们,“你也不想这样的对不对?其实你非常想要做个好孩子?”我从业13年,每一个被问过这个问题的“熊孩子”都会开始沉默或哭泣。再聊下去,你会发现,有些熊孩子可能自己就是被揍大的,有些孩子可能在经历一些周围人不知道的困境,比如父母在闹离婚。他们都不知道,除了攻击别人,还能如何解决问题。我并不是说那些所谓的“熊孩子”不需要被教育,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看到熊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有些熊孩子的需求是让周围人看到他正在经历痛苦,这种痛苦可能和他自身发展有关,也可能与他周围的关系有关。《明天,妈妈不在》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养育者,辨别熊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需求,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严艺家:对于大部分养育者来说,并不需要专门去修读一个学位来理解这些。我通常会问前来咨询的爸爸妈妈们一个问题,你小时候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你能不能告诉我当时发生了什么?当时周围人的反应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感觉?当你这样跟父母聊,他们会意识到,答案就在自己心里,而寻找答案的过程,需要他们去跟真实的自己连接和对话。有些时候,父母也需要自我成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多新问题出现,比如孩子玩手机怎么办,这是没有现成答案。但只要能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而不是简单评判对错,问题就可能被解决。比如父母告诉我,孩子沉迷打游戏,王者荣耀能打到第一名,很有成就感。我说想交朋友,想有成就感都是好事,我们现在再一起来想一想,如果不给他玩游戏,他还能从哪里得到这些好的感觉?父母很多时候就回答不上来,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去想,帮助父母去看到。这种对可能性的思考过程,就有可能带来好的结果。《坡道上的家》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结合你自己的儿童心理咨询工作和观察,90后这一代在做父母时,相比于传统型父母,有什么不同之处?你在某档播客节目里也提到,不要对90后父母太苛刻,为什么要特意提一下这个问题?严艺家:一方面,不管在知识付费的意愿上,还是在寻求专业人士帮助的层面上,90后父母开放度都是非常高的。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格外焦虑,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得到足够好的养育。这背后可能是独生子女还需要进一步成长的心理议题,它会在一个父母的角色下继续发酵,比如很多父母虽然发心良好,最后却把育儿变成了一种权力斗争。这种权力斗争既是内部的,与孩子,与配偶,与隔代养育者,与保姆之间的斗争,也包括外部的,与同辈,与其他父母的比较。不单单是在我们国家存在这个问题,其他国家或多或少也有一点。这可能跟社交网络发达有关,以前我们跟隔壁家小明比比就好了,现在大家都上网了,我们要跟全世界的孩子比。我发那条微博时,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说做一个真实的混蛋比一个正确的变态好,出发点是让父母在心态上松绑,允许自己偶尔崩溃一下,无需每时每刻都很完美。但是更多网友看到那条微博后,落脚点却是,认为妈妈做得不够好。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