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家风教育,做好家风传承
好家风成就好家庭,关柳愉校长给我们带来了一次精妙绝伦的课堂,同学们深受启发,掌声雷动一起来看张秋燕同学的课后复盘吧!教技231 张秋燕本堂课,曾小军老师请来了关柳愉校长为我们上课,主题是“好家风,成就好家庭”。
课程紧紧围绕家风,解答了我以下诸多问题:家风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要重视家风?好的家风是什么样子的?要如何创造好的家风?在课堂的最开始,关校长给了我们一个心理测试题,假设我们走在沙漠中,没有水和食物,但有五种动物:牛、羊、马、猴、狮子。
我们必须依次丢弃这五种动物,问:丢弃的顺序是什么样的关校长在解读这个心理测试的答案时,告诉我们:“我们的人生,就是我们排序的结果”这五种动物分别代表着人的父母、配偶、事业、孩子、情感,我们丢弃这五种动物的顺序,就是我们丢弃这五个要素的顺序。
我们对丢弃顺序的选择,隐含着我们对这五种要素的重视程度,最重要的往往会是我们用尽全力追逐的我将马放在了首位,说明我非常重视事业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我认为事业是保持个人生活稳定的重要保证测试之后,关校长引出了“家”的概念,这在上一堂课也有提及。
家是为人提供精神价值和物质资料的居所,家风就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传统风尚、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同时,人们常常用“有无家教”来评价一个人,面对一个行为不端、没有礼貌的人时,常说此人“没有家教”其中的家教就是指家庭内部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主要是道德和礼节的教育。
从前我以为我的家庭是没有家风的,原因是父母从来没有为我传授过家风相关的内容,其实不然,每个家庭都存在家风,家风虽是摸不着、闻不到的,但可以通过人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家教就是形成家风的一种形式在我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基本的礼义廉耻教育构成了家风的核心,但家风不仅仅局限于此,它广泛地包含了一个人的处事、待人各个方面。
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中就可以窥见他所受的家风教育“家是人生出来的第一个摇篮”,所以家庭中的核心成员——父母,即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没有言语教授的部分,孩子就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习得这让我想起贺露老师课堂上李娜教授传授给我们的找对象秘籍:看对方的思维和行事方式,看对方的家庭。
对方父母的相处模式很有可能就是对方婚姻关系的模式人的亲密关系中总是藏着其父母夫妻关系的影子关校长对家风的解读,除了解答我“家风是什么”的问题,也能够很好解答“父母教育孩子什么”这个问题
关校长说:“父母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让下一代学习他们解决困难的思维、格局”我深信不疑,思维和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面对困难时的认知和心态当代社会,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岌岌可危,“发疯文学”流行,“空心病”蔓延,心态动不动就“炸了”。
心态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活的满意度高低我们这代人与父辈那代人的生活环境差异很大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父辈时食物紧缺,能吃饱就很不容易了,生理上的需求都无法确保满足,那更无法谈归属、尊重的需求;而当代人在生理上的需求很容易满足,物质资料丰富且充足,于是归属、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高级阶段需求就得到凸显,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上的满足感。
所以,从家庭中习得一个比较乐观和健康的思维,就显得异常重要了现在网络上许多对原生家庭的讨论,很少是在谈论缺少食物等物质层面,更多是对情绪和精神上的探讨在原生家庭中个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是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
追根溯源,根本上是因为上一代人没有学会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比如尊重的需求(包含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包括道德、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人是无法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的,所以父母们不明白也不能够去满足下一代的精神需求。
所以面对这样的原生家庭,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而后自己去发展自己在此,我还想引用一个案例去说明家长们解决困难的思维、格局的重要性前段时间,“松弛感”一词在互联网上掀起了波浪,有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见闻:有一家人出门旅游,临登机才发现孩子的证件过期,无法登上飞机,妈妈于是和孩子折返回家,而家中其他人又因为行李是挂在妈妈名下的,所以只好把行李取下退回,邮寄出去。
当我看见这件事情时,脑海中已经预判了我家庭中成员们的反应我的母亲会很焦虑,从而去细究“证件过期”是谁的错,做的准备全都付诸东流,然后因此遗憾又气恼我的父亲也会被母亲影响而表现烦躁,一家人会因此情绪急躁,一天的好心情都被毁掉了。
然而,这家人没有互相责怪,而是理性地处理整件事情,打电话叫人来取行李,着重在“处理事情”而不是“发泄情绪”这种遇事不急躁、冷静处理、不互相责怪的家庭氛围,我也非常羡慕我能够料想到这个家庭中的孩子以后在遇见相同的事情时,会泰然自若,先解决问题。
而我,习得的是母亲的急躁,我会因为害怕被责怪而不安忐忑,从而陷在情绪漩涡里无法自拔曾小军老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问题解决者”,而我在那样的环境下只能注意到自己的情绪,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我的父母解决困难的思维并不积极。
同时,我的父母很少帮助我解决困难,也因此我的父母只能成为我的父母,而非朋友但我并非在责怪他们,只是客观分析,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我深知“家是有裂痕的,要学会去接纳”我从前没有学会专注在“解决问题”上,而现在觉察到了这个问题,我接纳并用“我能从这件事中学到什么”的视角看,我就能够得到成长。
同时,我想起了我身边的问题解决者——我的一位好朋友我很感恩发布帖子的这位网友,让我能够自省从而实现自我成长;我也感恩我的这位好朋友,让我能够有榜样可学习关校长还告诉我们:物质追求不是父母的责任念及这句话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一个疑问:既然父母不能完全履行他们的义务责任(比如照顾好孩子的精神、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等),那我们是否就有权利去要求他们给予更多东西来补偿我们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上所说,父母有的时候并不是不想给,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具有,所以无法给大多数父母已经尽力给予孩子最好的了,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要求更多《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指明,家长的基本义务一是监护,二是抚养监护即是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帮助未成年人管理财产、帮助未成年人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事情;抚养即是要满足孩子成长中的饮食、衣物需要。
父母的抚养义务一直到孩子成年后能够独立参加工作为止所以孩子对奢侈品的需要父母需不需要满足呢?这当然是不需要的,奢侈品并不属于孩子成长中必须的物品,所以父母是没有义务去承担的而且从法律层面来看,父母并非一定要“爱”孩子。
因为即便父母不“爱”孩子,他们依旧可以履行上述义务——监护和抚养所以,被爱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我就不必纠结于原生家庭“亏欠”了什么,不必再埋怨、失望,而是开始感恩于原生家庭给予了我多少的爱。
对于“好的家风是什么样的?”“要如何创造好的家风?”两个问题,关校长为我们介绍了好家风的三大能量,分别是:身能、心能、慧能身能是首位,健康的身体是根本关校长劝告我们年轻人,不要总是吃外卖,少食反季水果,做到“不时不吃”。
这启发我,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还需要广泛涉猎营养学、心理学等研究人的学科,家庭教育实质上是“人学”,先有人后有家庭,那就需要了解“人”其二是心能,健康的心理是包含两方面的:悦己、纳人悦己即是悦纳自己,既要使自己愉悦,又要接纳自己、爱自己;纳人即是宽容地对待他人,接纳他人和自己的差异,不轻易评判。
其实这四个字真的很有智慧,做到这两方面后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例如,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负面评价时,如果我们确切地做到了悦己,那么我们对自己就有客观的、有事实依据的认知,就不会因为别人的负面评价而一蹶不振,因为我们比他人更加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同样,当我们被“捧”着夸奖时,我们也不会洋洋得意沾沾自喜。
此外,当我们面对与自己性格不合的人时,如果我们切实做到了纳人,那么我们就有接纳和理解的选择除了深刻理解并践行“悦己纳人”,要培养健康的心理,还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校长语重心长,向我们强调读中华经典的重要性。
这启发我,要去寻找古人的“家训”,从中提炼好家风关校长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好的家风是什么样子的”,而是告诉我们去读古书,这也说明家风是一个需要积累的东西,不是“快餐文化”,不是短短一节课可得其三是慧能,核心在“方向”二字。
小到日常事务的选择,大到人生事业的选择,方向不可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意为喜好擅长的,乐之意为不知疲倦的,寻找好之、乐之的事物是我一生的课题,因好之、乐之而不懈努力知之,这常被人们称为天赋。
关校长告诉我们说四十不惑中的不惑就是指心中没有疑惑,明白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什么,不同的人起跑线不同,这与使命相关听到此时,我产生了一个疑惑,既然我们要去寻找自己知之、乐之的事物,那找到之后把它作为谋生工具如何呢?那对于某些爱好人们好之、乐之了,为什么又有人说,当爱好变成工作时就不是爱好了呢?为了解答我这个疑问,我去查找了文章,解开了心中疑惑。
公众号“柿子的新生活”上有一篇文章:《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工作后就不再喜欢了呢?》,其中说到“如果你真的喜欢且足够喜欢你喜欢的东西本身,那么就算把它当工作也不会不再喜欢它如果你存在以上所说的概念不清(是否真的喜欢以及喜欢的程度区别)或逻辑谬论(喜欢的到底是该事物本身还是它带来的自由感受等),那么出现论点所述的境况再正常不过了。
”我恍然大悟,人们之所以会觉得爱好与工作不能相通,要么是因为不够喜欢这个爱好,要么是相比于爱好本身更喜欢爱好带来的这种自由感受也就是说,其实我是可以尝试将爱好与工作结合起来的要防止自己出现上述问题,就要仔细确定自己知之、乐之的究竟是什么,要确定自己是否单纯喜欢这件事情本身。
我的爱好其实不广泛,受完美主义的影响,我无法在被命令和要求时发展我的爱好,我的爱好需要足够的自由空间拿钩编来说,我需要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到在进行这件事时的满足感,一旦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我就会越做越烦躁,无法平静,会为了一些新手常见的瑕疵而耿耿于怀,这样反而会束缚我的脚步。
敢于试错,同时体验当下,用一生来探索我所好之、乐之的事情,并尝试把它变成我的事业,这是我的目标。
随后,关校长又提到了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痛苦?关校长直言这是因为能力不足以匹配目标要削减痛苦,其一是制定合理目标,其二是努力提升个人能力而要提升能力,就必须通过读书吸收新知识,这又提醒了我要多读中华经典。
同时,关校长告诉我们,学校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要不遗余力抓住机会去获取知识,在大学期间,学生要抓牢学习机会,不放过和专家交流的机会可我性格内敛,反应较慢,要做到和陌生的专家交流问题还是有难度,但我还是有成长的机会的,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很不错。
对于我们大学生,关校长还劝告我们,不要因为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而伤害自己为什么人会因为不被心悦者喜欢就要伤害自己呢?我想是因为没有做到“悦己”不够爱自己的人,会为了追逐被爱或是为了证明自己而伤害自己我想告诉自己:亲爱的,请你做自己,等你的心田成为一片花园,自会吸引蝴蝶。
而不要为了某一只不愿驻足的蝶,毁坏自己“做自己,自会有人来爱你”做自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释放自己全部的生命力,不忽视自己想要成长的力量,不放纵自己懒惰的行为,向内关照自己的心,向外释放自己的爱接纳自己并非跛足不前,而是持续了解认清自己的模样,将自己愿意改变的改变,不愿意改变的接纳,就是成长。
曾小军老师为我们总结了做好家风传承需要三点:一是榜样性先情绪后问题,先示范后改变,家庭成员之间人人平等互相学习;二是社会性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诸子百家的学说,用社会文化启迪家庭教育;三是传承性家风树立要尽早开始,并且代际相承,常革新。
经过时间检验的家训家规方能酿造最醇厚朴实的家风曾小军老师告诉我们,要培养向上向善的家风。“向上向善”就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好的家风就应当含有向上向善的部分,即积极向上同时心怀善意。
最后,我想谈谈关于个人成长的部分其一,关校长用一个心理测试开启课堂,我很爱做心理测试,因此这一下子就调动了我的积极性我想自己以后如果有幸成为了老师,在课堂中插入心理测试,不失为一种提升课堂拓展性、提高同学们参与度的好方法。
其二,关校长说我们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路子还很长,不能妄想一节课就让我们从初学者进阶为大师,这要一步一步来,很多事情急不得我觉得我也曾被网络影响,偏爱“快餐式文化”我过于急切地想要一个回馈,看完他人摘抄文句的视频就想要有博通古今的学识,接触一个爱好就期待自己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大神甚至凭此赚钱,做事情都想要马上小有成就……我有时太过于浮躁,太过于功利,太完美主义,我检讨自己。
操之过急,就没法活在当下了我知道自己这个问题之后,我想也许可以通过“五分钟法”(即万事先开始五分钟,做完五分钟之后再说)、习惯读书(从感兴趣的书开始,养成习惯之后再尝试更多领域的、稍微晦涩难懂的书籍)、
冥想(让自己专注呼吸,让心平静下来)、写作(通过写作梳理情绪和无法完成计划的原因,用认知重建日记、感恩日记等形式记录生活)等方法来改善总而言之,慢慢来,万事不操之过急,以“优雅生活者”为目标,每天前进一小步。
其三,我要感谢曾小军老师上课给我发言的机会我知道自己不够大胆,所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四,我要检讨自己前三期的复盘有幸被选入曾小军老师的公众号作为分享,于是似乎自己在复盘时就多了些功利性但我知道,复盘是为了自己,是自己储备和吸取知识的途径,是写给我自己看的。
想要被选上很正常,但功利的目的会让我的心静不下来,从而阻碍我的思考。因此,在以后的复盘中,我要秉承着单纯的思考目的去写作。在此检讨并提醒我自己。
做好课后复盘,才能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做到更高效的信息,相信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有更多优秀作品涌现!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文案 | 张秋燕排版 | 朱慧琳指导 | 曾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