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往往以一种鸟瞰的视角,从宏观层面来考量城市的发展目标,而场所设计则遍及每条街道,以居民的身份来体会景观细节和建筑风貌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交的场所,同时也能展现出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和社会温度。
近日,由AXD传媒发起的《AXD年鉴》举办了设计思想沙龙系列活动,聚焦年鉴中征集的成都设计师的空间作品,组织公众与设计师们开展深入交流本期回顾,我们将通过首场沙龙主题“永远的社交”,探讨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理念和公共空间中场所精神的营造。
(本期主持:刘懿琛)近期回顾永远的社交:一个鼓励与“附近”建立联结的口号提到社交,你下意识想到什么?老一辈可能会想到菜市,这个充斥着“鲜香热辣”的社交场,“葱送我两根”、“我和我的萝卜一样精神”……讨价还价、调侃吆喝。
如果说超市是人和物的关系,菜市场则是人和人、人和物的关系,老辈子们的社交紧随日常的轮廓,频繁发生,自然得不得了而年轻一代普遍对此并无实感,提到社交,我们可能会想到MBTI人格测试,万物皆可纳入“i人 VS e人”的对照组,不光聚会、恋爱,i人和e人养的花,都恨不得有些不同。
社会交往在这里被当作“一件需要完成的事件”,从日常行动里抽象分割出来,让人们站队讨论随着时代变迁,空间作为社会交往发生的实质场所,将面临着怎样的新课题、新挑战?新一轮的商业浪潮中,建筑和空间又能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交选择?2023《AXD年鉴》通过系列沙龙活动的形式,组织公众以跨界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到讨论环节中。
线下系列沙龙的首场议题为“永远的社交”,选取了成都的5个建筑及室内设计作品,探讨在“宅生存、原子化生存”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的同时,商业空间如何通过自身的引力,为传统“社会交往”——个人和具体的周边、他者建立连结的过程,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社交——人、空间、事件的非抽象叠加展开讨论之前,我们首先要把“社交”的概念理解为更广义的社会性活动,而不局限于人与人的交流我想,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仅通过步行、停留、无目的小坐,就能使自己体验和投入他人的活动。
小巷火锅店飘出的辛辣气息,市中心露营椅上喝咖啡的年轻人和他们懒趴脚边的猫狗,毫不夸张地说,是对周边的观察、反思、分析,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建立对世界的感知,进一步塑造了“自我”而在“看”与“被看”之间,我们与陌生人达成了对同一个场所的共情体验和集体记忆,这可能是我们讨论空间公共性的基础。
遗憾的是,即使是这种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感受他人),随着虚拟社交、快递、外卖的发展,呈现一种越发稀薄的态势人类学家项飚在对“消失的附近”、“时间的暴政”等解读中,对这一现象所引发的社会焦虑与观念分裂进行阐释,并提出“重建附近”对当代青年而言已然是十分紧迫。
商业空间——有意识地为活动的自我强化提供一个场所扬·盖尔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明确提出空间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人们在同一空间徜徉、流连,进而自然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几率只有当空间能够把“活动和人集中起来时,单个的活动才能相互激发。
在场的参与者也就有机会体验和投入别的活动,社会活动的自我强化过程便由此而生”对于商业空间而言,这意味着若要有“人气”,便要诉求于同空间下多种活动的相互激发、并置,仔细看一看点评网站上看到人们关于空间“氛围”的描述,会发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种“杂糅的复杂”。
正如屈米曾言:“建筑是一种叙事”,并把设计类比为电影与戏剧落实到具体上,剧本不会只描绘风光而无事件,同样空间设计不能只有装置、造型和风格如何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搅动”原基底上的人、事,成为当代优秀商业空间的必修课。
另外,“在场”模式的转变,“自拍”、“打卡”和“朋友圈”成为新生活方式同时,网络交往模式下的“虚拟在场”是否成为实体空间体验的一环本次沙龙对以上议题均有所触及,并尝试以作品为把手,具体探讨比如“巷子里”无障碍设置的源头故事及其田野观察;“围坐”的艺术、文化类内容价值几何;“大象鸡尾酒吧&咖啡”一扇开窗引发的“打卡”;“桐去108社”对川矿历史的开发性阐述;音乐派KTV把火锅引入KTV的思路、盲盒装置的开发……。
项目“ 巷子里”
项目“ 围坐”
项目“ 大象鸡尾酒&咖啡”
项目“ 桐去108社”
项目“ 音乐派KTV”这些空间作品均在兼顾商业的同时,尝试回应了——如何创造一个能使人“重归具体”,“脚踏实地”,感受、停留乃至参与的“附近”这也是“永远的社交”作为话题被提出时希望达成的效果,它更像是一个鼓励空间与人,人与人之间建立连接,体验社会交往美妙之处的口号,而不是要限定些什么。
(图/文 小诗,AXD空间艺术)本周主题推荐书|《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本书源于作者在1970年发起的一项名为“街头生活项目”的研究,通过对纽约市的16个广场、3个小公园和许多街头巷尾进行观察后,他提出城市规划师要把城市当作人的居住地,而不是生产经济的机器、交通的节点或者展示雄伟建筑的平台,要更多地注重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的互动性,体现服务设施的人性化,精神内涵的人文化和空间环境的生态化。
书|《街道的美学》
作者通过对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建筑环境和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的深入分析,归纳了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等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他认为所谓建筑就是创造边界,用于区分内部与外部的工具,然而真正的街道美学,应该是把“外部空间的街道内部化”,即让人们对公共空间也产生一种“家”的归属感。
书|《场所精神》
作者诺伯舒茨是一位挪威建筑学家、历史学家,他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影响下提出了场所精神理论,并创立了建筑现象学书中提及的场所精神实质上是人对物质空间的解读,将物质空间精神化的过程作者认为场所精神具有方向感和认同感两个特性,而方向感和认同感则是归属感的基础,当归属感形成时,人们就会自愿存在于场所之中,并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
书|《寻找失落空间》
作者将那些无法与周边的各个城市景观要素连贯在一起的空间称作“失落空间”,由于城市规划中尺度不一、缺乏人文关怀,造成了城市局部空间活力流失、认同缺失等问题书中从功能主义主导的城市规划,现代主义运动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公共空间的私有化等层面分别展开探讨。
播客|《项飙:你好,陌生人》
人类学家项飙提出了关于“附近”的概念,他认为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模式越来越趋于原子化,由于对“附近”的一切丧失兴趣,人们很难在现实中切身了解其他群体是怎样生存的“你好,陌生人”节目是希望让听众能主动去发现身边的事物,并重新融入到社群网络中,重塑城市生活的生态性和凝聚力。
收听请戳 这里线下活动推荐上海·展览|“再造山水”国际生态艺术季及文献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上海·展览|第17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详情请关注 刘海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上海·展览|南方街区
详情请关注 HOW昊美术馆微信公众号上海·分享会|从里弄开始远行——《消逝与眷恋》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光的空间LIGHTSPACE微信公众号上海·活动|骑行招募
详情请关注 BANANAFISHBOOKS微信公众号上海·一平米行动展&游园会|带你玩转新关系
详情请关注 大鱼营造微信公众号上海·活动|织城行游
详情请关注 UrbanNetworkOffice微信公众号上海·分享会|纸上摩登:民国时代的视觉消费
详情请关注 上美好读微信公众号北京·展览|文化线路视角下,京西古道价值研究
详情请关注 众志城市营造促进中心微信公众号北京·展览|逍遥游
详情请关注 hiart space微信公众号北京·展览|从纸到纸
详情请关注 长征空间LONGMARCH微信公众号北京·活动|身体工作坊
详情请关注 身身不息微信公众号深圳·沙龙|当代艺术“准线”研讨沙龙
详情请关注 坪山美术馆微信公众号深圳·活动|“单身外卖”关系美学系列活动
详情请关注 握手302微信公众号杭州·展览|我和我的气候身份
详情请关注 山与自然空间 M SPACE微信公众号成都·展览|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主题展:共生纪元
详情请关注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微信公众号成都·展览|图像何以再造?
详情请关注 何多苓美术馆微信公众号成都·展览|漫长漫长路间
详情请关注 一介YIIIE微信公众号成都·展览|童年的秘密
详情请关注 胡燕子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线上活动推荐线上讲座|全球零工经济中的劳动者:谁正在沦为“朝不保夕的人”?
详情请关注 小镇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