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奔走相告(清朝的优伶是什么意思古代伶优是什么意思)原创 伶人翻新,人心依旧,浅析晚清优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交往

|

原标题:伶人翻新,人心依旧,浅析晚清优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交往从宋朝开始,人们将以“乐舞”为业的艺人都称为“优伶”,其中“优”是杂戏,“伶”是乐人,而“优”以“演”为主,“伶”以“唱”为主到元明两代,优伶被视为“贱民”,尤其是元朝将其称为“官身”,并且规定其有义务无偿地服务官府,丝毫没有人格与尊严可言。

明代中这些“优伶”归属于“乐籍”,不仅不能像一般平民那样结婚,甚至也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然而到了晚清时期,“大腕”与“名伶”身价倍增,一跃从基层社会到了顶流,出入豪门贵府,结交上层名流,以财富与虚名标榜自身价值,一方面收获民间的崇拜,另一方面又难以改变视戏子为玩物的行业诅咒。

一、清朝关于人的等级划分1.良贱之分清朝把人分为“良”、“贱”两类,其中良民是指称“四民为良”,就是隶属于“灶籍”、“军籍”、“民籍”、“商籍”的百姓,而贱民则包括:“奴仆及倡优隶卒为贱”因此,清代的贱民首先是指奴婢和倡优,而“优”则统称“优伶”。

“优伶”的法律角色历来都是至卑至贱的。读过《红楼梦》的人,应该都记得宝玉挨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父亲厌恶他与戏子交往。由此可见,戏子的地位很低,而且在权贵的眼睛里,这些优伶,只是他们的玩物。

2.开豁为良从雍正帝的“开豁为良”开始,优伶的低贱地位得以改变实际上清朝皇帝被封闭在紫禁城中,对于民间享乐十分热衷,例如清朝晚期西太后对戏曲特别喜爱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清朝前中期,即便皇上等喜欢戏曲,但是对优伶的赏赐也仅仅局限于个别御前献艺的优伶,所以整体来说,优伶的社会地位还是很低,仍旧处于贱民的状态。

千年以来,人们对于优伶的地位认知已经根深蒂固,然而到咸丰十年,这一现象得到了改变,不仅大批优伶得到“内廷供奉”的荣誉头衔,而且这些优伶们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二、清朝晚期优伶的地位变化1.乾隆与升平署。

当皇帝最得意的就属乾隆,无需作为坐享其成。这一时期,清朝成立了升平署。

“升平署,机构名专司宫廷演戏及奏乐的机构乾隆初年设立,原称“南府”,以设于酋华门南花园内务府大臣常于此办公,故称隶于内务府道光七年改称升平署设管理事务大臣,由内务府大臣内简派,另有司员、笔贴式等内有外学、内学,太监为内学学生,外间民籍为外学学生,排练并于宫内演出戏曲。

此外,著名民间艺人奉旨进宫演出献艺,亦由升平署办理”乾隆时期的“升平署”前身“南府”,是专供皇帝赏乐的,其挑选的艺人,都是江浙一代的幼童,而且一旦被选中就要终身活在紫禁城里,此生再无其他出路与念想,直到去世才能魂归故土。

其实,这些人哪里有故土呢?他们又何曾被称之为人呢?没有人身自由,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只是为了迎合皇宫帝王的喜好,终究活成了一个物件而这个物件,既长于皇宫,却在死后又被抛弃于故土——那个只有记忆中存在的儿童快乐时期的故土。

一座紫禁城里熔炼了多少心魂?被封锁着,被扭曲着,被绝望着直到“南府”变成了“升平署”,一直到了晚清时期,这个升平署不再是与民间隔绝了,相反随着清朝晚期执政者对戏曲的热衷,民间的艺人拥有了进宫表演的机会,而全新的变化不仅促进了优伶的商业化形态,同时彻底将“升平署”变成了名利场的重度漩涡。

此时,一些民间的著名艺人还是帝王眼前的戏曲红人他们不仅仅在经济上能够得到双份的收益,而且声望与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自封的荣耀:内廷供奉“内廷供奉”是行业的自我吹捧,也是商业的炒作行为,类比现在的某某金奖之类。

清朝官方从未给优伶以荣誉性的名衔,但是这丝毫不妨碍晚清优伶商业化运作中的走红,尤其是“大腕”“名伶”在一群太监中被簇拥和瞻望因为这些名伶得到帝王的青睐,所以拥有明显的利益光环,所以宫里太监们为了恭维这些优伶,就替他们取了这样“内廷供奉”的名头。

说到底,宫里的太监宫女也都是“内廷供奉”,虽然他们在帝王面前是奴才,可是在这些太监眼里,普天之下,谁又不是奴才呢?所以,这个“内廷供奉”颇有拉近自己与偶像的意味

另一方面“内廷供奉”给艺人带来一丝能在皇帝面前当奴才的尊贵,显然作为一层神秘的诱惑让民间的拥护者们心潮澎湃,让他们更加拥护竟然可以在皇帝面前当奴才的偶像因此,“内廷供奉”这个名词也便成了艺人们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的一个标志。

三、优伶的演出环境与名利浮沉1.名伶的人间现实“明嘉靖年间有流动的戏班七人至绵州,戏演得相当好,该地士大夫商贾无不欣悦一晚因剧情需要,借了好多当地仕宦富室家珍玩器皿、织锦彩衣,并求当地乐人代司鼓乐结果趁大家夜阑入倦之时,席卷而逃。

”这是明朝时期发生的一起优伶团伙作案,得手之后潜逃的事件所以明朝时期优伶们借游走大江南北开展江湖表演,已经形成传统,并沿传下去大多数优伶们秉持操守,从事卖艺活动,然而他们的生存与表演环境并不友好

由于清朝律法规定,优伶属于“贱民”,因此每当戏班到一方演戏,首先就要面临基层地方的势力问题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环境,每当戏班初到一地,往往要首先与地方的衙役们“攀交情”这种“攀交情”无非两种,一种是敬献钱财买路,另一种是聘请衙役作为自己的班主,以期得到衙役的保护,否则就会被衙役打断演出,重则导致戏班被毁。

这种“攀交情”“打招呼”的行为,被行业称为“拜客”不仅仅是清朝,即使到了民国,伶人到地方唱戏也都要遵循这一行规,否则演出就不能顺利进行“那时我们出码头演戏,下车先忙一阵照例的应酬,就得拜客与吃饭…这种拜客的手续还真得周到,稍微疏漏一点,常常会引起无谓的误会,…这种风气,在旧社会里普遍流行,不独汉口一处为然。

就算像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这样的名伶,也难以避免“拜客”与“应酬”优伶拜客的对象首先是官府一旦有所疏忽,往往招致灭顶之灾;其二是商会戏班的本质是商业演出,那么财神爷当然不能得罪,而商会就是戏班的财神爷;其三是乡绅。

有的戏班在乡下走台口时候,乡绅们就是当地王爷,伺候不好他们,就会影响戏班的活动;伺候好了,他们还会显阔气,对戏班酒食招待,一切事宜,都很顺当除了这三大类,还有一类就是地痞流氓,如若这些人没有打点到,戏班的表演也不能如愿,最后就是同行,尤其是初到宝地,先行打探同行关照,才算稳妥。

2.名利场——名伶的爱恨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奇葩名伶自入行业,自幼学习艺术,贡献的是一场精神盛宴,而戏曲文化之中以传统的“孝”“忠”“义”最为常见但很多名伶在现实中又不得不为千金折腰,他们演着忠孝仁义的戏码,却跪拜着人间的魑魅魍魉。

他们需要来自底层的追捧来显示富贵与名利的诱惑,从这个角度来说,名伶不得不沦为上流社会享受底层民众跪拜的符号,被用来显示上流社会优越性的一个奢侈品苍生天下,人间真情…种种高贵的人类情感在戏剧中一次次绽放,而名伶们以真情注入灵魂赚取生民的热泪,但却被晚清的权贵阶层所奴役和差遣。

以戏曲为代表的娱乐,自古就有亲权交贵的基因,而娱乐行业也成为名利场的焦点漩涡——所谓的名利游戏,本质就是贩卖虚伪,偏偏付出真心的往往只是底层社会的看客结语晚清优伶与演出地基层社会交往,充满了卑微屈膝,但是这种卑微仅限于对基层的权势阶层,而对于基层民众显然不在考虑范围。

所谓笑贫不笑娼,当财富与名利裹挟着世俗的欲望成为评判的标准的时候,优伶也在名利场的漩涡里华丽旋转,当愚昧与本能裹挟着普众的意识成为娱乐的主流时候,优伶在综艺里发散着愚弄的窒息

普通群众崇拜权势,贪欲财势,而优伶依附权势,虏获财富,转化民众对自己的崇拜成就名利整个商业化的娱乐套路,像一个巨大的机器,碾压着时代的痛楚,而戏曲的性质逐渐从以曲戏笑谑、滑稽调笑娱人,走向带有现代意味的商业化的消费艺术。

参考文献:《大清会典》《中国通史》《宦游纪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TAG: sd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