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资讯

快来看(那些你不知道的下一句《那些你不知道的事》阅读答案)你有哪些一般人不知道但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

好的方法,都是反人性的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很爽的学习方法——功利学习法:学得更好,却学得更少识别知识的源头王小波讲过一个笑话:「二战」时将军视察前线,看到一个新兵很紧张,于是给他一块口香糖「好点了吗?」将军问。

「好多了,长官不过这口香糖为什么没味道?」士兵问「因为我嚼过了」将军说我们身边有很多「嚼过的口香糖」信息——在朋友圈、QQ(腾讯开发的即时通信软件)空间、微博等社群里转发的各种内容和信息,书架上各种名人、朋友推荐的书籍,各种二三四手信息。

不计其数面对知识焦虑,这些信息「口香糖」的确让你镇定了点儿,而且怕你觉得无味,还加入了大量「麻辣」、「鸡精」、「味精」、GIF(图像文件格式)动图和美女照片起味儿,但是当你吃惯这些,就永远没法享受真正的优质知识的味道了。

因为你没法找到知识的源头了我曾在西藏望见过长江的源头,很难想象在上海看到的浩浩荡荡如大海的长江,源头这么细,好像我躺下就能拦住一样知识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

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在我看来,现在我们获取的知识绝大多数都是二三四手信息,因为很多人已经失去了鉴别一手信息的能力。

这也是我们认知效率低下的原因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1973 年,诺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与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合作发表了一篇对比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论文,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10 年定律」。

他们发现,国际象棋大师的长时记忆中有 5 万 ~10 万个棋局组块,并推测这需要花 10 年才能获得1976 年,埃里克森基于西蒙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针对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并且和西蒙合作发表论文1993 年,埃里克森与另外两位同事克朗培、

泰施罗默基于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一篇论文《刻意练习在专业获得中的作用》这是一手信息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2016 年,上述论文第一作者埃里克森发现自己的理念被误读,于是出了本书《刻意练习》埃里克森在书中强调,并无一个确定的时间门槛让人成为大师。

不少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专业技能的习得不是花了 1 万小时在本书中,埃里克森使用的数据也非「1 万小时定律」从事音乐学习的学生在 18 岁之前,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 3420 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

练习时间是 5301 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 7401 小时而且刻意练习还和天赋、练习方式高度相关低水平的勤奋练习多少小时都没戏2016 年 11 月,学习专家爱德华多·布里塞尼奥在 TED 上发表了「如何在你关心的事上表现更佳?」(How to Get Better at the Things You Care about?)的演讲,也重复了这个观点。

这些书和演讲,算是二手信息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有个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人读了埃里克森 1993 年发表的论文,没有提「刻意练习」这个主概念,只是抓取出来一个「1 万小时定律」,写成一本非常著名的书《。

异类》,一时风靡全球,估计你没读过也听人说过在书中,他充满激情地表达: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因为天资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 1 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努力是卓越的必要条件毋庸置疑,但 1 万小时并不是成功的真实路径。

这是三手信息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有无数公众号、人生导师、培训师和励志作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解读「1 万小时定律」,告诉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然后推销自己的方式成长之旅

、1 万小时的诀窍、1 万小时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感人的故事,这是第四手信息现在你检索一下,你在一二三四手信息里分别花费了多少时间?其实如果你能有英语四级水平,再配合谷歌翻译,基本上 1 小时就能读完那篇属于一手信息的论文,4 小时读完《刻意练习》或者《异类》,不过显然后者含金量更低,但阅读奖赏更高。

大部人会被忽悠学习第四手信息,搞不好还真的盲目实践,花去了 100 个小时这就是认知效率的差距「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知识的源头探测仪能辨别和找到知识源头知识的源头是站在人类认知边缘,研究、思考和验证的人。

他们的一些新鲜的思考,在脑子里、笔记本上,还未进行详细加工,但是新鲜热辣一些知识经过系统化,成为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者圈内人互相讨论的内容• 一手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 行业大牛的最新沟通和思考,通过谈话获得。

二手知识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但是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 名校的教科书,MOOC(慕课)里推荐的一手材料,维基百科;• 中立第三方的行业调查报告;• 讲述底层逻辑、思考质量比较高、略微难懂的书和文章,比如《国富论》《。

穷查理宝典》《决策与判断》等;• 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单、豆列,以及在自己公众号发的文章三手知识是畅销书,这些文字已经被改成公众可以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但是因为大众的认知能力较低,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精确的概念。

四手知识是你常看到的:根据这些畅销书和理论,大部分人写了很多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加入了太多个人故事(比如,《我是如何一个小时挣到 200 万的》)或者情绪因素(比如,《看懂这个不转就不是中国人》)讲一个观点,灌你无数「鸡精」。

大部分公众号、头条都属于此类跟随知识源头的人如果你实在来不及看这些内容,记得跟随站在知识源头的人因为他们是面对源头的,如果他们还比较会表达,那就真的是幸运了在我看来,作者、最近爆红的知识红人,都是这样的人,尤其像卓老板、。

万维钢、姚笛这些人他们一个站在科技链条源头,一个站在优质图书源头,一个站在创业前沿,表述相当忠实和清晰如果你同时订阅几个专栏,很容易发现这些作者用不同语言在讲同一个道理这个时候看留言,就看出不同人的心智水平了。

心智水平比较低的人会说:「你这个万维钢讲过,没意思」心智水平比较高的人会意识到:「你这个 ××× 也这么说,有意思」后面的人意识到,源头总是聚合的、统一的,而不是各自不同的,这才是精华多看几遍、多几个层次、多几个。

角度,比给你看另一篇一点儿破事讲一堆的文章好很多,效率也更高成为知识的源头这个有点儿难度我们在谈如何输出知识的时候再说所以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最好的方式是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识的源头,并与那些人站在一起。

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创造知识的人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站在源头,你就永远是最新的功利读书法一二三四手知识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接下来谈谈「如何读」我把这套读书方法叫作「功利读书法」。

你肯定已经意识到了,虽然我们区分了一二三四手知识,但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早就多到学不完但是那些大牛们,比如吴伯凡老师,他做《冬吴相对论》(一档脱口秀音频节目)的时候连稿子都没有,坐下来就出口成章这些牛人好像总是在读海量的书,聊一些你完全不懂的概念。

同样是 24 小时,为什么差距那么大?时常也有人问我,你每天到底拿多少时间读书?其实这不是一个时间管理问题,而是个认知效率问题比如你问一个人:平时该干什么?大家都学,比较慌,不如学学英语吧为什么学?这个未来有一天总会有用的。

但是就没有什么明天马上有用的吗?他就回答不上来了他根本没想过为什么学、要学什么我们从小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怎么又在玩,没有读书啊?」而你只要一读书,不管有多慢、读什么书,大人就不打扰你了,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个概念:学习总没错。

这个思路是错的。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why)、「学什么」(what)、「如何学」(how),比「学就好了」(do)更重要。

功利读书法介绍一个概念 「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同样的认知资源投入,会有完全不同的回报,这就是认知效率的不同认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牛人的真正秘诀是在最精华的资源上,以高很多倍的认知资源来学习,认知效率是你的很多倍。

高手的技术就是「投入产出的非线性」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极强的目的性」,我称之为功利读书法极其功利地少读书一个新知什么时候习得效率最高?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即

TAG: sd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