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并非教授幼儿基础知识,而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科学适宜的学习方法。然而,部分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忽视了幼儿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和价值,从而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一、幼儿思维的概述
思维的含义主要集中于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早期的心理学关于思维的过程和实质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思维是一种精神映像。精神映像在头脑中进行联想,而且这种内部活动能达到意识状态;第二,思维是一种隐蔽的肌肉活动。但是随着思维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证实这两种观点明显存在片面性。目前心理学普遍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而在幼儿心理学中,思维的概念与普通心理学中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幼儿的思维与成人的思维从概念上来看是一样的,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然而由于幼儿年龄小,其思维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幼儿的思维又区别于成人的思维。幼儿心理学中关于思维的定义很多,但是基本都大同小异。因此,本研究认为,幼儿思维是幼儿个体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或本质属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以表象、动作和语言为中介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二、幼儿思维的特点
幼儿思维的发展是有层次有规律的: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幼儿期前期,仍具有婴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幼儿期末期,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出现。
(一)直觉行动思维
幼儿期前期,幼儿的思维仍具有直观性和行动性。直观性和行动性指幼儿依然会依靠具体物体和自身活动来反映现实并认识世界。例如:幼儿在了解长短、数量多少、高矮等概念时,需要具体的教具以及通过幼儿亲自操作对比,才能清楚地了解不同的量。当然这一时期幼儿的思维活动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他们知道自己思维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做好计划。
(二)具体形象思维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内隐性、自我中心性等。具体性和形象性是指幼儿思维的内容必须是具体存在的和形象的,只有幼儿头脑中的事物是客观存在和具体形象的,幼儿才能进行积极思考。例如:幼儿对于具体事物(苹果、梨、葡萄等)的概念容易掌握,对于抽象的概念(水果等)较难掌握。
内隐性指幼儿从依靠自身动作认识周围世界转变为依靠事物的表象来认识世界,其思维的过程由外显变为内隐。自我中心性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与客观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一种认识上的倾向性特征,这一特征是因为幼儿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这个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别,导致认识上存在偏差。幼儿在思考推理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不到他人的想法可以与自己的想法不同,也意识不到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果也会不同。例如:教师问幼儿桌子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掉在地上,幼儿会说因为它不想待在桌子上。
(三)抽象逻辑思维
幼儿期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阶段,幼儿仍然依据具体形象的物体进行思维活动,但是幼儿可以进行初步的逻辑推理和概括,只是其推理概括的结果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比如,幼儿会觉得火柴在水里会浮起来是因为它太小了,可见这一时期幼儿的抽象概括性和逻辑性较差。
三、幼儿思维培养的策略
思维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但是思维对于幼儿的智力及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能灵活地应付各种困难,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教师要重视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生活活动中的问题情境,提高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生活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主体部分,幼儿主要在生活活动中不断成长。同时,幼儿的思维是在问题情境中发生发展的,所以教师应该在生活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自然的问题情境,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生活活动看似是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规,与幼儿思维发展没有明显联系,但是生活活动对幼儿思维发展来说是一种隐性课程。
首先,生活常规的训练使幼儿形成一种常规思维模式,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幼儿完全可以独立进行,不再需要教师的提醒。其次,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提高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突发问题,让幼儿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比如,卫生间的水池漏水,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合作解决这一问题。幼儿可以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步,把地面上的水擦干净;第二步,及时告知幼儿园维修工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步,可以观察维修工人如何修理水管。具体的计划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分配由幼儿自己决定,教师可以适时指导,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进行集体思考,并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通过教学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思维是在感知觉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并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世界正确的、概括性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觉获得多数具体、生动的材料后,通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才达到的。所以,感性知识与经验的丰富程度,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经验有限,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教学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经验。
首先,教师应多使用直观性教具,幼儿阶段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具的使用便于幼儿理解与操作,能够丰富幼儿的表象知识。其次,教学活动内容应该丰富多样,教师应在基于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参观、游览,使幼儿亲自感受生活中的事物,丰富生活经验。教师要根据实际的参观与游览提出问题,幼儿根据亲身感受进行思考,想出好的解决方式。幼儿在不断丰富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通过游戏活动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游戏是幼儿思维能力独特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轻松、自由、愉悦地使思维得以主动地发展。游戏活动前,教师应该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方式和游戏材料等,并且让幼儿做好游戏计划,这样有利于幼儿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游戏活动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冲突,教师应该学会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游戏中的冲突。比如,幼儿会因为争抢玩具而与同伴发生冲突,或因为游戏区域人数有限而引发冲突,这些冲突常常出现在游戏中,幼儿如果想继续进行游戏,便需要想办法解决冲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激发幼儿主动、自愿地思考解决冲突的方法,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锻炼其思维能力。
除了普通的游戏活动,教师应该专门组织一些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一种益智游戏,与幼儿思维训练和大脑开发息息相关。同时,作为游戏的一种形式,智力游戏是一种较为贴近幼儿、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锻炼其思维的形式。智力游戏时间短、内容有趣,便于教师开展,教师应该利用平时的过渡时间和游戏活动时间经常开展智力游戏,长期坚持不同形式的智力游戏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重视幼儿的疑惑和分歧,提供适宜的支持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同时这也是促进幼儿积极思考的机会。当幼儿遇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时,他们会直接向教师或者同伴表示自己的疑惑,并发起提问。因此,教师要常常关注幼儿的困惑,根据幼儿的提问了解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同,使得他们提问也各不相同,教师要针对性地鼓励和支持幼儿探索问题,寻求答案。如果幼儿的疑惑是相同的,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集体讨论,共同探索寻找答案,当幼儿在讨论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出现分歧时,教师要适当地引导,逐渐使幼儿达成共识。问题解决后,教师依然可以引出新的问题让幼儿产生疑惑和分歧,使他们在新的疑惑和分歧中继续解决问题。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要重视幼儿的疑惑和分歧,使幼儿在疑惑与分歧中不断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幼儿的思维能力会不断提高。
(五)重视幼儿的语言发展
语言乃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不断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思维对于语言发展的重要价值,处在人类社会中,个体是无法离开语言的,当然,语言的发展能够促进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所以,思维与语言相辅相成。思维是抽象的,需要借助语言反映幼儿思维的发展情况,教师应该重视幼儿的语言发展。
一方面,教师要珍惜幼儿主动表达的机会,当幼儿主动与教师交谈时,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幼儿表达,善于发现幼儿表达的关键内容以及表达是否顺畅、清晰。另一方面,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幼儿自主表达,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幼儿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尽量关注到每个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寻找机会与内向的幼儿主动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让他们主动表达。例如:入园和离园时,有的幼儿来园较早或者离园较晚,这时班级中的幼儿较少,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与幼儿聊聊他们在家中发生或者在园一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生活活动中,教师都应该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幼儿表达时词汇的丰富程度、语言的流畅程度以及清晰程度等都能反映出幼儿思维的发展情况,教师可根据幼儿语言表达情况,针对性地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使幼儿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其思维能力。
总之,幼儿思维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重视它并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才会循序渐进地得以提升。只有教师对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引起重视,才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家长的重视程度,这样才会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使幼儿未来发展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