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深度揭秘(什么是挫折教育家长如何进行挫折教育什么是挫折教育读后感)什么才是好的挫折教育?别进这三个误区,多用这三个方法

|

在《少年说》的一期节目中,有一个叫袁璟颐的小女孩,对妈妈提出的“控诉”就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深思那个来自1714班的袁璟颐,在台上委屈的哭诉,她妈妈总是她和学霸吴笛作比较,却从来没有肯定过她,于是她朝妈妈喊话:。

“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

面对泣不成声的孩子,妈妈的态度依旧云淡轻风,她说:“比对是为了你好”孩子又说:“可每次成绩一出来,你就说吴笛英语好厉害、数学好厉害,老是这样打击我?”妈妈仍然反驳道:“我知道我一直在打击你,因为我认为你的性格里,要是不打击,你就有点飘”。

此时的妈妈,完全忽视了孩子渴求肯定的心愿与泪水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挫折教育”的拥趸者,认为自家孩子意志力不坚定,太玻璃心,以后到学校和社会,怎么会走得顺?所以得多让他吃点苦,时不时的去打击他可实际上,打击再怎么装扮也还是打击,并不能变身为“挫折教育”。

何为真正的“挫折教育”呢?百度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从定义中不难看出,真正的挫折教育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潜力,而非对孩子实施“打击。

挫折教育的三大误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能够意识到,挫折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可遗憾的是,他们中大多数都用错了方法误区一:父母认为孩子缺少挫折许多时候,在孩子考试不及格后的心情低落,不小心碰倒冰淇淋后的哭闹,这些平常小事都会被父母当作是孩子缺少挫折的表现,认为自己的孩子特别“不经打”。

可实际上,孩子的世界里真的缺少挫折吗?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一项实验中,发现年幼的孩子无法理解守恒概念:他向一群2至7岁的孩子展示两个装有同量的液体宽玻璃杯,然后把其中一杯液体倒进一个细玻璃杯中,而这些孩子却都认为:细玻璃杯中的液体变多了。

皮亚杰的实验,恰好证实了孩子与成人之间在思维上的异同有些不知情的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智力水平不行,以至于事后不断加大孩子的学习量遗憾的是,一旦我们将成人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所得效果也将微乎其微因为在家长眼中,诸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作业拖沓、在学校被排挤等小事,却正是孩子正在面对的难题和挫折。

如同孔子所云:“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都说眼见为实,但眼见不一定为实;都说遵从自己的内心,但内心往往也会欺骗自己,而你所认为的,也并不一定是你认为的人生中有许多不同阶段,所考虑的问题也会不一样,因此对“挫折”本身的理解也大相径庭而很多家长在“挫折教育”上最大的误区,就是用成年人的视角与思维去看待孩子的世界。

误区二:给孩子设置无端的挫折我有一个朋友,每次孩子获奖后,都会受到他的冷嘲热讽:“这有什么的,你瞧瞧人家,还得了个年级第一”孩子渴望得到夸奖的心愿,每次都以朋友的否定而失落告终当我问起朋友时,他理直气壮地说道:“孩子不能像温室的花朵一样,我要是顺着他,以后可怎么适应社会?”。

朋友认为逆着孩子的意愿做事、不夸奖他,就是在进行挫折教育诚然,也许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会有用,但却永远不可能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因为你的一次次否定,只会导致他越来越不自信在综艺节目《四大名助》上,曾有一位虎妈分享了自己的“挫折教育”:。

让自己的弟弟带着毫不知情的女儿,去库尔奇沙漠“修炼”三天两夜,眼睛被风沙吹的睁不开,走路走得口干舌燥,只为锻炼意志力。并且这位妈妈在去前还嘱咐弟弟:“要狠狠的虐女儿。”

当女儿被问经过此事后记住了什么,女儿坦然地说到:“记住你是怎么折磨我的”历练本是件好事,但若刻意而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心理学家武志红就曾说过:“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额外和附加,否则就会演变成伤害。

”对此深以为然因为挫折教育,重点从来都不是“挫折”,而是“教育”二字误区三: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嫌孩子拖拉时间而包办下来有次参加聚会,一位妈妈朋友向我苦诉: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每次做作业还哭闹当我深入了解时,才发现其中的错因。

原来这位妈妈朋友,每次辅导孩子做作业都嫌孩子速度慢,等不到孩子思考完成,便直接告诉了他答案本是无心之举,却给孩子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此后的作业辅导中,只要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便开始哭闹,不愿思考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排到班级的倒数名次。

这种“包办式”教育,看似解决了问题,却剥夺了孩子学习独自战胜挫折的机会。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的爱,就是要让孩子尽早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并且分离得越早,就越成功。

你的每一次“包办”,只会使孩子一步步变成“扶不起的阿斗”。因为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正是在一次次小挫折上建立的。而父母的越俎代庖,只会让孩子愈加弱小。

父母如何做好挫折教育?好的挫折教育,实际上就是爱的教育,而爱的教育,都需要父母的参与,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接纳孩子的情绪前段时间去幼儿园接孩子,路过小一班时看到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在啜泣过了一会,只见他妈妈急匆匆的到来,一见到小男孩,便拽着他的手,一边近乎咆哮地对他说道:“天天就知道哭,不就晚到了一点?真没出息!”。

话音刚落,小男孩由啜泣转为嚎啕大哭,妈妈更是一路骂骂咧咧的带着他走出校门哭本是情绪的一种表现,只是每个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同当孩子遭遇挫折,有不良情绪出现时,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指责教训,而是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把负面情绪都表达出来,例如孩子因为受挫而啜泣时:1、首先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这样表明你很重视他,也会给孩子制造安全感2、牵着孩子的双手,让孩子知道你很关心他3、不批评、指责孩子,让他充分释放情绪,之后再与他慢慢沟通。

一旦父母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被理解,负面情绪便会快速消散,也会再次鼓起孩子挑战挫折的信心如同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指导,才是家庭教育的应有外部表现,而不应当是专横、愤怒、叫喊、央告、恳求。

”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二:鼓励孩子面对挫折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地鼓励与称赞对塑造孩子行为和培养良好的品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网上曾有一段视频,在日本一所幼儿园内,一个小男孩挑战跳比自己还高的跳箱,这对他来说十分有难度。

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第二次尝试,再度失利;第三、四次尝试,仍跳不过箱子的小男孩,终于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别的同学没有嘲笑他,但他却早已泪流满面。

此时,站在一旁的老师,让几十名小伙伴给小男孩加油打气。他们绕成了一个圈,整齐有序的为小男孩鼓励道:“你能行!你能行!你能行!”

终于,在第五次试跳,小男孩跨过了跳箱,赢得满堂喝彩,令人动容德雷克斯曾说过:“如果说只有一种育儿方法可以选择,那我会选择‘鼓励’”在孩子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时,给予赋权式鼓励,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你能做得更好,让我们再来试试看。

”在孩子面对挫折,提出解决方法时,给予好奇式鼓励,询问孩子:“你是如何想到的?可以和爸爸妈妈说说看吗?可以教爸爸妈妈吗?”在孩子战胜挫折想要夸奖时,不要抽象的夸赞孩子,而是给予描述式鼓励例如孩子历经千辛,终于学会读一小段故事时,父母可以对他说:“爸爸妈妈刚刚听到你读的故事了,你读的非常清楚,中间也没有停顿,爸爸妈妈很喜欢你读的小故事。

”当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及时的鼓励时,会让孩子重拾自信,继续对抗挫折就像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所说:“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父母的不断支持鼓励,正是孩子越挫越勇的底气。

三:与孩子一起解决挫折在2003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教授迈克尔·米尼与默什·史扎夫在一项实验中,发现白鼠妈妈对宝宝的照顾方式都大不相同有的鼠妈妈喜欢舔自己的宝宝,有的却只顾自已,懒得去舔宝宝结果从小被舔的小白鼠长大后有更强的抗挫力:。

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有更强的好奇心,能够较快地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去适应新的挑战而从小没有被舔过的小白鼠则相反实验中的小白鼠,其实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的一个场景再现前段时间有则新闻,一位女孩因不堪同学辱骂而离家出走。

这个女孩是班级里的体育委员,因为体育老师的要求,她把不达标的同学记录了下来交给班主任,这一举动引发了不达标同学的不满,从而对她进行辱骂。

女孩的父亲知道后,一句:“有啥事和爸爸讲,爸爸陪着你解决;天塌了,有爸爸给你顶着。”令人感动万千。

回想一下儿时印象深刻的场景,几乎都有父母陪伴的身影我们面对挫折时,一想到有“父母”这个坚强后盾,便瞬间充满力量,信心也因此倍增就像《养育的选择》中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长制造挫折,而是能够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

”当孩子受挫哭泣时,给孩子一个拥抱,告诉他:“有爸爸妈妈在”当孩子遭遇挫折苦恼时,请给孩子一个肯定的鼓励,告诉他:“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当孩子战胜挫折时,给孩子一句夸赞,告诉他:“这么难的题你都思考出来了,可以跟爸爸妈妈分享你是怎么想到解决办法的吗?”。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父母教学相长,孩子吸取知识人的一生最不缺的就是挫折,我们每天都在遭受挫折与解决挫折中循环不断、周而复始孩子亦是如此,与其给他们制造挫折,不如与孩子一起战胜挫折让孩子深知,他始终有父母陪伴,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TAG: sd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