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看过一篇“鸡汤文”,国外有钱人特意把子女送到“训练营”,吃再多苦也不心疼我们却觉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大意是我们国内家长太宠溺子女中国家长真的更溺爱后代吗?笔者认为这样讲并不全面因为我们也能看到,很多父母恰恰相反,自己吃过苦,很怕后代不能吃苦。
花钱雇教练给娃泼凉水,家长的自豪引起热议想不到当年看到的“特训营”,如今在国内也遍地开花。无论研学团还是户外拉练活动,风格出奇一致:主打一个“苦”字。
有位家长晒出了儿子参加“挫折教育”的场面,还很自豪,认为经历这样的培训,一定能成为更好的学生但网友们看完可吵开了只见教练让学生们站在地上,拿凉水泼在身上;要求学生不能随便动弹谁坚持更久、谁能一动不动,就意味着表现更好。
有位同学忍不住要擦眼睛,另一名男生则毅力更强,任凭冷水泼脸上也忍着几乎不动。但这种训练方式到底是否合理,大家却争议很大。
广告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许多网友表示难以理解,自己下不去手,所以花钱雇教练给娃泼凉水?其中的意义到底在哪,如果想锻炼身体,方法很多这样泼水不觉得有点侮辱性质吗?家长为何热衷挫折教育,嫌苦难不够多吗。
不少培训机构对学生的行为,让人们想起曾经那个“网瘾管理所”的杨永信。虽然没有那么夸张,却令人感到与现代教育格格不入。到底是教导、训练,还是打击?
但许多家长确实很吃这一套,明明自己都舍不得打学生,但教务报名费看教练打,还要以用心良苦的姿态,感恩人家所以说,这类以苦难为特色的研学团、训练营,刚好拿捏住家长的这种心理一位网友直言,以前自己也想给娃报名来着,。
后来刷到有人被老师殴打致死。
广告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学生已经求饶,教练还一副“参加训练就别矫情”的架势,拖了很久才送医这样的悲剧是此类机构资质不达标、处理力度不严的结果;但也跟家长的纵容有关。
为何我们很多父母,热衷于“挫折教育”呢。有位母亲曾经直言:我受过的苦,也想女儿体验一下。虽然笔者真的无法理解这种逻辑,但实际上还真是很多人的心里话。
同时,我们的文化里似乎多年以来都喜欢歌颂挫折许多家长在有能力让学生过更好的生活时,还是一看见学生享受时光就会“心慌”担心万一子女不够能吃苦,以后会拖累自己当然,适度的锻炼无可厚非但培训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独立人格的培养,。
而不能靠打击、侮辱的形式去培养所谓的“纪律”许多家长把“挫折教育”,当成单纯地受苦,很无奈跟同事发生矛盾、被老师排挤孤立、谈对象失败、求职受到侮辱、买东西被坑;这些经常存在的问题,没有多少成年人去告诉学生们如何面对。
只关注成绩、只介意学生到底是否听话,是否给自己添麻烦甚至硬要制造挫折,就是担心他们过得“太舒服”,美其名曰不能培养温室的花可实际上问问一些学生,他们真的觉得自己长在备受宠爱的“温室”吗?或许那是表面而已。
这代人确实不用考虑没饭吃、不用穿开裆裤但长在楼房里就等于被爱吗?显然不是这么回事许多家长跟子女没有多少精神的交流,把他们视为“宠物”来训练最大的误解,就是将挫折教育,理解成简单的吃苦把“延迟满足”,理解成只要什么都不轻易给学生提供。
实际上这可不是挫折教育,仅仅是非常拙劣地制造挫折。
罗翔老师早就提到过,千万别相信压力化作动力这句话压力多半只会变成“病历”适当的锻炼,和单纯地制造苦难培养“服从”,希望我们可以分清【结语】挫折教育的层面包含很多,唯独不是简单地“增加困难”实际上,家长和老师想完成挫折教育,太考验自身的情商、思维境界和能力。
面对困难如何调整心情、怎样从逆境中找出可能改变局面的希望,这些东西没有一定的人生积累和智慧,又何谈教导学生呢?或许正因为大家没有这个指导能力,才热衷于创造困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