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热点

万万没想到(王立立老师 芦台王立立老师财务与会计讲的好吗)乐读会写 个性发展——王立根名师访谈录

|

读了几次,感动不已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对当下语文现状的忧虑,对我们都需要的那份坚守,至诚、至纯的语文心,连同他满头银发都深深印在我的心里读读他们这一代,我们会更明白——肖培东访谈、撰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素平王素平:2014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高考改革,此次高考改革,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性,同时也增加了考试评价的复杂性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渐铺开,您认为语文学科的定位、功能有新的变化吗?王立根老师:中国的语文教学首先要正本清源,。

我们中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的经验浩如烟海从春秋战国孔夫子开始到民国时期的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等著名教育思想家,他们的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都是我们语文教育的精华现在我们引进了许多外国的先进教学理念,这是对的,但是水土不服,我们的国情、校情、学情和这些引进的教育理念都有抵触,不能全完照搬。

如现在六十人的班级,如果按照外国教学理念,讲究探究式学习,怎么探究?人数太多,这是没办法进行的春秋时期,孔子就指出要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进入思考状态时,教师轻轻点拨一下,他才能很快地领悟;如果学生不进入思考状态时,不管怎么点拨都是没有用的孔子还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为:“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这些都是古人宝贵的经验,类似的还有教学相长,就是在教学里要相互促进成长,不是单独的学生成长,教师也要成长,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这些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才是接地气的,永不过期的。

以前我们学语文都是从识字入手,小孩子认字都是先学“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掌握了一两千字以后,我们才开始学习语文知识,然后是音韵学、声律学、对联、对偶,这些都是让语言文字优美起来的重要内容。

现在学语文是从拼音入手,而不是从识字入手,这完全背离了我们中国学语文的规律,再比如说这个字,我们说中国人爱字,这是民族的天性我们老一辈人对文字有一种敬畏感,通常把字当成一种神明,不敢轻易亵渎,就连写完字的纸都不能乱扔,觉得有了字的纸存在一种灵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不是什么封建思想,这是从小就开始培养我们对汉字的这种独具的生命力量的敬畏你看现在的很多器皿和古董,都是刻了字的,刻了字以后,它就是无价之宝了,比如钟、鼎都有刻字,都是无价之宝还有我们过年时候的贴春联,过去小学生都会写春联,不但会写,他还会创作春联,现在这些都没有了。

所以说,中国人爱字就是爱自己的文化思想、感情的传达和表现都有赖于字,因为文化没有字,就像人没有眼睛字有形式美,声韵美,组织美,联络美(汉字线条美、结字的美、章法的美),所以我们要爱识字、写字语文教学起点也应该是先培养对文字的爱好,这才是第一位的。

我写的《老根说字》和《临池心语》也是关于文字的爱好培养方面的感悟其次,关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理论上可以讨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为什么呢?任何语文活动都有人文的性质和工具的性质,所以站在很高的理论角度上去争论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其实是没有用的。

因为它都在活动当中,语文活动本身就有人文了嘛!本身就在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了,何必去争论这个是主要,还是那个是主要呢?

王素平: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教授在四川师大2018语文统编教材国家级培训会上提出:“语文的病症在哪里?就是读书太少”“新教材专治不读书”和“用考试倒逼着你读书”的观点,对此,您怎么看?

王立根老师:温儒敏讲的用考试来倒逼学生读书,提高学生阅读量,这个当然是没办法的办法但是“学生读书,学语文的最高境界是兴趣”,这是林语堂说过的梁启超也说过:“只有有了兴趣,他将一辈子受用无尽,一辈子如影如随的”。

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自然地成长什么叫做语文教学呢?就是一个爱读爱写的老师跟一群爱读爱学的学生在一起读和写,这就是语文教学,而不是老师在站在讲台上长篇大论地讲解和分析教师把学生读与写的兴趣调动起来以后,学生自己去深入探究语文的结构和规律,这就是语文活动。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分析,让孩子自己默默地阅读、认认真真地写字、认认真真地写作文,这就是语文教学在一个课堂上,教着教着,教师就不见了,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教着教着学生不需要教师了,自己都在讨论了、都在思考问题了、在想了、在构思了,都在写作文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如果教师像演员一样、像主持人一样,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表演”,加以多媒体图文并茂和声色背景的配合,营造出一个热闹的教学氛围,学生像一群坐在台下迷茫的观众,这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语文教学是学生有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让他们爱上语文老师,爱上语文学科,这就是成功的语文教学。

王素平:作文教学一直是您的强项,目前作文仍是学生语文学科最头疼的问题,关于作文教学,最近几年您是否有什么新的看法?王立根老师:作文教学首先要因材施教我认为学生作文没有什么差生,为什么说没有差生呢?很多人批判我这个观点,说明明作文有差生。

不是的,在我看来,每个学生都在进步之中,只要他潜力发挥一点,他就不是差生如果他文不成篇,错别字一塌糊涂,可能是他不会写文章,但他肯定会写一段话,字会写工整,那他就不是差生语文教学是个体化的东西,所以要强调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性的体现,它不是像数理化,集约式的和工厂式的灌输流程每个人都不同,正如栽花种草,每朵花和每棵草都不一样,每朵花的纹理不同,每棵草有自己的茎脉,他们需要不同的养分所以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个性化地培养学生,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诀窍。

现在统一的标准化考核也是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和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更不能作为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准每个学生不一样,表达方式不一样,有的爱议论,有的爱抒情,有的会写诗,有的会写议论文,有的会写剧本,有的会写小说,还有一些善于写段子,写微信,写微博,每个人的才华表现都不一样,但是这都是他的语文活动。

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扬长避短,将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起来之前有个领导的孩子要参加小语种的语文考试,让我辅导一下他的作文,我说现在不会写作文不可能,不会写作文现在来辅导也不可能会写后来我和他进行了一个谈话谈话时我看他人长得很帅气,我问他:“谈恋爱了吗?”他说“有”。

我说:“你有没有写过情书,情书写得好不好”?他说:“写过”我说:“不要紧,那你在接下的考试中不管看到的是什么话题,什么题目,你就发挥你写情书的优势,把阅卷老师当作倾诉或者暗恋的对象来写,以你最动感情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情感。

”经过这次谈话后,这位学生考试时按照我的点拨进行写作,考试结果出来后,作文得了满分,你说这是不是因材施教,一把钥匙一把锁呢?每个人的潜力都不一样,有的人画面感很强,有的人逻辑思维很强,关键在于你要懂得去发挥它,顺其自然,发挥天性,发挥专长。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到不仅是作文教学要因材施教,整个语文学科都要强调因材施教,比如你文言文学不好,我就给你补文言文,叫你多做文言文的练习;如果你作文不行,那你就写日记,天天写,随你怎么写,你写好了就拿给我看,你文不成篇,你就先一段一段来写,别人写一篇,你写一段;如果你字写不好看,你先去练毛笔字,或者练硬笔书法,这样才是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整个语文的水平。

其次是我之前提出过的四句话:短短的篇章,浅浅的哲理,美美的语言,淡淡的情感短短的篇章指学生写作文不要写得过长,因为这不是写作品,考试要求八百字以上,学生写个八百到一千字就可以了,写得太长,学生难以把握浅浅的哲理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要表达自己一定的看法和观点。

美美的语言是说语言在关键地方要稍微优美一点,太美太花俏也不行,太朴实太平淡也难以脱颖而出,因为这毕竟是考试,有竞争力淡淡的情感是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做到我口表我心,我手写我口我平时作文教学是两方面要求:一是带着镣铐跳舞;二是自由驰骋。

带着镣铐跳舞指在一个学期里,我规定学生写六篇小作文,七篇大作文,这些作文有比较严格的规范性自由驰骋指的是学生平时写作可以自由发挥,你怎么写都行,文体也不限,可以是大量的随笔、杂记、日记、周记,往往这些才是发现好作文的地方,真正教师要求写的好作文反而很少。

一边是带着镣铐跳舞,一边是野马奔腾,既要带着镣铐跳舞又要自由驰骋,坚持这样两条路走,才能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不至于完全脱离考试的规范另外,对学生的鼓励很重要,我写学生作文评语都是写得很认真,都是鼓励式的话语。

因为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写的一些文章,给教师看、给领导看,他们不喜欢,我们就会感到受挫,不爱写文章了,学生写作也是这样,相反,如果他们写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那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会高所以只要学生作文有一个亮点,一个闪光点,我们就要紧紧抓住,用评语与他沟通和交流,提升他的自信心,那他兴趣就来了。

我当初讲:“引入门墙无意中”,不是说语文老师直接教学生作文要怎样怎样写,而是无意当中引起他的兴趣我以前教作文,我首先都会在新学期初对班上学生说:“你们能不能每人交一篇最好的作文给我”?学生说没有最好的作文。

我说:“不可能,你们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写了四五年的作文,总有一两篇你们最得意的作品实在没有,也不要紧,我给你们十天时间,你们去写一篇你最得意的作文,或者将过去的作文改造一下也可以”大家十天以后就交上来了,我认真看了这些作文,花了两周时间专门做作文点评,每个同学我都讲出他的闪光点,他的作文好在哪里,讲到学生的心里去。

开始是点评五六个学生,后面陆陆续续又是五六个,这样一轮下来,学生写作的兴趣就高了,他们的作文迅速达到了九十分以上,一下就轰动了,连家长都好奇说:“咦!我的孩子从小学都现在作文都是七十几分的,现在一下达到九十几分。

”那时我还会跟家长解释他为什么能提高到九十几分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高了以后,优秀的作文越来越多,后面我再把优秀的作文贴在教室展板上,有的还印成刊物,编成杂志,发表在全国各地期刊报纸上,总共加起来大概发表了四百多篇,这样就使全班学生都爱上写作,爱上了语文。

有一年我是带高三的语文,班主任就跟我说:“王老师,你能不能少教点语文?你所教的班级,学生非常热爱语文,把其他学科的时间和精力都占领了”高三语文七节课,后面给我减成了五节课,后面又减成了四节课,最后我一周才三四节课,这个时候我少教点不要紧,因为他们的语文功底都有了。

王素平:您说到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但是现在班级制情况下,每一个班有50左右个学生,一个语文老师一般带两个班,那就是将近100个学生,语文老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似乎有点困难?

王立根老师:这个会,这个时候就要抓两头带中间,抓两头是要找出班上个性化特别突出的,如班上特别拔尖的学生,或者是差距特别大的学生,认真关注他们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你讲的话他不够用,我们要提供他更多课外学习的资料,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可以适当地让同学们借鉴,一些优秀的作文可以用来当作模板;水平较低的学生,我们要给他打下语文教学基本功,哪方面存在弱势,就加强哪方面的学习指导,督促他们前进。

这两头一抓,整个班级就活跃了,你不抓这两头,一百多个学生,班上学生语文水平落差特别大,教师教学进步和教学内容就比较难把握缩小两头差距促进了整体语文教学正常进行,班上的语文平均实力就上去了,那么整个班语文水平就都上来了。

我过去(带的班)语文成绩经常都是全省第一,都是得益于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王素平:历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中,材料作文一直占主流,但是近几年高考语文作文出现新题型——任务驱动型作文,与材料作文相比,您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进步之处在哪儿?

王立根老师:高考作文考什么题型,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这个不要去研究,这是考试命题专家该研究的内容教师和学生去研究这个内容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把作文基本功练好,你什么文章都会写的,议论文、记叙文、散文、抒情文不是就自然而然都会写了吗?高考不管考什么题型,你都能以一变应万变。

现在很糟糕的是我们行政单位也是卷入这种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学,这是很功利的,因为大家都集中去探究考试题型,把握考试规律,为应付考试而学习高考作文的命题是自由的,文体也是自由的,多样化的,除了任务驱动型作文,还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现在有电视台的一个辩论节目就非常好,他一个话题可正也可反,正也对,反也对,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发挥,观点自己去提炼,论据自己去搜集,你怎样表达都可以,这是最自由的。

过于关注任务驱动型作文往往容易形成新的八股文,如果这个模式一旦固化,成为新的八股文,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了不要追求什么模式,是这个模式还是那个模式都是不可取的,作文题目不要固化,这是我的观点前几年,就关于高考作文题目的讨论中,我就和他们争论过,你们不要搞得福建省全省语文都不行,如果不是考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是考书信之类的,那就完蛋了。

因为这种题型一旦形成固化模式,那下面的教师、学生都在全力以赴地应对这种题型,无暇顾及其他所以,教师和学生不要去研究这个题型,只要将文体搞清楚,表达搞清楚,那你就什么文章都会写作文没有固定的题型,鲁迅从来没有去研究什么任务驱动型,什么材料型。

难道鲁迅写文章之前还得思考一下我这是任务型,还是材料型吗?我们写文章也没有去思考这是什么型,就是有感而发,把道理说清楚就行了,说理就是说理,记叙就是记叙,没有说哪种文体是最好的,漂亮得体就是最好的鲁迅的《秋夜》开头写到“门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这开头是最平淡的,也是非常好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言最平淡了,没有什么好句子,但是他运用得很确切,很能够表现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这就是好的所以恰到好处的语言就是最好的。

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字写好了,写漂亮了,写出来的文章有内容,有思想,有情感就可以了,学生会读会写会作文,他就能以一变应万变,应付各种考试,何必去研究什么驱动型,什么材料作文呢?

王素平: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全新的统编版,统编版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大幅增加了文言文的篇幅有不少人对此持疑惑态度,对此,您如何看?对于文言文教育,您有什么建议?王立根老师:文言文内容不要搞得太深,。

太深容易吓到学生文言文,我都是教最浅近的,让学生多读多做我每天布置学生花一点时间练习一小则浅近的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让学生自己标上标点符号,再进行翻译古人讲究句读,句读搞清楚了就可以,标点标对了,大概意思就能翻译了,文言知识自然而然就懂了。

三百六十天每天训练一小则,这样训练下来,他们的文言文基础就非常地扎实了,到了大学,文言文知识也是一流的很多学生写信回来跟我说:“很多大学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和古文教学还不如老师您”因为我让学生自己标句读,自己翻译,就是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思考然后了解文言文的奥妙和规律。

他们为什么能在高考上拿高分,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文言文绝对满分,文言文学好了,作文再好好写,分数自然就上去了王素平:您在《我说语文》书中讲到“善教者,善听、善读、善写”,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一线教师任务繁重,您觉得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这艰巨的改革?

王立根老师:语文教师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令我很诧异:所有学科教师都有一个拿手本领,音乐老师会唱歌、会拉琴;体育老师会跳远、会跑步;数学老师会解题;物理老师会做实验但是语文老师会写字吗?会写文章吗?一年会读多少本书呢?这些很多语文老师都是没有做到的。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语文老师要有先培养起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不然这口号都是假的,没有用有人在《语文学习》里问我要怎样才能成为名师,我说没有,因为我不觉得当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就一定要成为名师,当好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语文素养,要成为语文人,上好每一堂语文课,作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元帅只有几个,士兵那么多,要当元帅,先得做一名合格的士兵

王素平:2004年北大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大附中开“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却遭遇无人听课的情况,一时引起热议钱理群教授的这一做法试图改变长期以来大学与中学、学术界与教育界隔离的状态您认为“大学教师中学任教”这一做法是否可行?对于目前日益强调的高校与中学教育合作的观点,您有什么看法?。

王立根老师:这是整个社会功利性导致的,整个教育模式是一种应试教育,教育的目标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高度的人,而是考试的机器社会以升学率来判断学校教学水平,以学生成绩来判断教师教学能力,以分数来判断学生学习能力。

所以钱理群老师去中学讲课产生无人听课的情况和钱理群老师的修养无关,跟一线教师的教学也无关,这是整个社会的弊端,功利主义太强教育一时之间要打破这种应试模式和功利性色彩是难做到的,这需要从领导,学校,家长,学生全方面着手。

毛主席当年讲过:“我们教育的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定位非常好,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现在教育定位是精英教育,大家都想成为精英人士,但是,最后大多数人都成了失败者,成功者是少数如果一开始大多数人就将自己的定位定好:我将来就是想做个普通劳动者,我读书是想拥有更好的精神食粮,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不在乎将来能考上哪所大学,能否成为社会精英。

这样一来,那整个社会的应试风气相对来说会有所减弱,学习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我们看民国时期那么多人去做那些偏僻的学问,一心专研学术,不图所求,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想过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学家,要做什么官员,就是单纯地觉得自己要做一点学问,现在做学问的人太少,都不想做学问,光想着如何能使自己快速走向成功,这都是急功近利造成的。

中国推崇成功学理念,真是害死人,害了整个民族成功者是少数的,他是自然而然生长的,不是说什么人都可以培养成为成功人士所以我们教育定位应该是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劳动者以后会不会出现精英呢?答案是肯定的,自然而然会出现精英。

参天大树是会自然而然的成长的,那其他人是小草就做一棵普通的小草,都想成为参天大树,这个观念不改变是不行的,因为地球除了需要参天大树外,还需要小草、鲜花,所以这个跟语文教育没关系,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钱理群教授他是一流的鲁迅研究者,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想和中学生讲讲鲁迅。

初衷很好,开始学生都慕名而来,但又发现很花时间,不能提高高考得分,比如说我去练外语,搞数学题,马上就得分,听这个课好像和考试没有什么关系,那我就选择不听这是功利的思想弥漫着整个社会,这也是教育的悲哀,大悲哀。

现在,国家提倡创新,要想创新人才,没有学问的垫底,没有学问的积淀,是很难创新的因为一个人没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要想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是很难的,就像沙滩上建高楼,要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够建高楼,培养人才也是这样。

现在太功利了,正如吃饼,吃第一块,没感觉;吃第二块,没感觉;吃第三块,饱了那我可以只吃第三块,前两块可以不吃吗?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要懂得第一第二块是基础,是垫底作用,垫底的工作不好做,我们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语文就是垫底的工作。

语文垫底工作就是认认真真地写字、认认真真地读书、认认真真地写作,文从字顺了,作文有一定的个人主见、个人思想、个人情感就可以了,这就是垫底,垫底工作做好了,基础扎实了,那么以后到了大学和社会就能够自己独立成长了。

钱理群教授到中学开课也是为学生语文打基础,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陶冶他们的性情这是个语文教学必须做的,但是他们不懂,他们觉得只要第三块饼就可以,第一块和第二块可以不要大学专家的引领是非常重要的,对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对中学生人生道路的设计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大学的需求和中学培养的目标需要磨合,专家要认清高校的理论研究不能高高在上,要深入了解中学的语文教学现状。

早在五四时期,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等知名教育家都曾在中学任教,中学与大学的交流合作很多现在,我们的孙绍振老师到中学去上课了,钱理群老师到中学去上课了,他们都是对五四时期形成的大学与中学结合传统的继承目前语文教材越编越高深,这是语文教材最大的毛病,这都是从专家角度,而不从学生角度出发而进行的。

专家认为这个应该需要掌握,那个也应该需要掌握,但是学生能不能接受,这是另外一回事了两者要结合,所以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取舍都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需要什么?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他们?弄清楚这些才是关键的你不能总是从学者的角度出发,因为基础教育不是培养学者,它就是通识的学习,我们教材针对的对象是高级学者,这是不对的,教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他学习方法,培养他学习习惯,这是第一位的。

语文教学也是要先培养学生的兴趣、方法、习惯,有了这三点,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就会受用无尽教材搞得太高大上,学习内容太精深,学生就会拒之千里之外,他害怕,将其视为畏途,跟它有距离感,教师怎么讲他都接受不了所以,钱理群教授可能讲鲁迅讲得有点深,他要先了解中学生对于鲁迅,他们需要什么?他需要了解鲁迅什么?。

大学学者的学问是非常渊博的,但是如果讲的内容与学生不相吻合的话,就会适得其反,这是个例子。所以,中学与大学交流合作首先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什么样的内容是适合他们的。名师简介

王立根,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语文学会名誉会长,福建师大文学院、福建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从事语文教学40年,主编《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著有《作文智慧》《高中语文教与学》《浅近文言文百篇注释》《我说语文》《临池心语》《老根说字》等作品。

现任《读写》杂志、《海峡读写研究》杂志、海峡语文网主编

TAG: sd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