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学到了(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发展素质教育的意义)谢维和:发展素质教育的要义与战略取向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02-22 14:48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02-22 14:48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是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新任务,是新发展阶段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至少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它对上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的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为教育改革释放了非常明确的信息:素质教育这件事情做对了,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与中国的国情特点,以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其次,素质教育还需要继续发展下去它表明,基础教育必须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路上努力克服仍存在的各种瓶颈卡点,实现高质量发展所以,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地发展素质教育,清晰准确地认识与把握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与基本战略,是落实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工作。

认识与把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取向,应该在充分总结以往素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不难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实践中,素质教育呈现出非常丰富的内容与形态,而且还在持续拓展与创新。

如果以精练的方式概括与总结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三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个“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素质教育发展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四个服务能力的加强,即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能力,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能力,以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

发展素质教育是一个国家行为,并非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并且,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方式、目标、重点,以及能力建设,都具有非常明确的政策规定第二个“全”是面向全体学生基础教育,一定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教育公平的。

它意味着素质教育不能够仅仅是对学生进行选拔,仅仅让少数学生获得成功,却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到挫败与失去自信高质量必须以促进所有学生得到健康发展为标准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获得高品质生活,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水平与质量,是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之一第三个“全”则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我们都要注重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的认知或智力发展,或者是个别方面的发展当然,素质教育并不否定个性发展、个体兴趣,它鼓励学生在某些方面形成与发展自己的优势。

这种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实际上,个体的发展本身是一个综合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一方面,德育具有统领性的地位与作用,并且能够有机地融入其他“四育”中;另一方面,“五育”彼此之间也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正如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那样,德福是统一的。

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际就是解决“三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仍然存在着一定“误区偏差”;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中,客观上还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供给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五育发展不够协调的短板,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仍然存在持续提高与加强的空间。

可以说,这些正是影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和瓶颈进一步提高“三全”的水平,也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由此,准确地把握与理解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取向,是非常必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这段话对于清晰地认识与把握高质量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以及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的经验与成果来看,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取向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创新为发展素质教育的第一动力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在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创新,不断开辟素质教育的新领域,寻找发展素质教育的动力;不断开发素质教育的各种新赛道,为基础教育领域老师与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才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素质教育创新意味着新的变革,包括基础教育理论与思想观念的更新,以及中小学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改革等而基础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创新人才的发展奠定坚实与宽广的基础,则是一个新领域与新赛道众所周知,基础教育常常更加强调的是人的培养,而不太注重人才的培养。

在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规定中,也往往更强调他们作为“园丁”的角色实际上,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儿童与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这种个性发展恰恰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与基础马克思在分析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时,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

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而著名教育学家傅任敢先生则提出了“个性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个性全面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亦即身心和谐的发展。

这是因为人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素质,只要处在同样的环境,受到同样的教育,每个人都可以发展成为有用的人才同时要使人能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便要使他们身心各方面都能够发展,不应使他畸形地、片面地发展另一方面,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求发展人的个性。

这是因为人在共性之外,还有个性人的素质、兴趣、才能方面在大同之中还有小异有人适于这方面发展,有人适宜在另一方面发展,漠视个性是对社会主义事业不利的”实事求是地说,在这个领域,素质教育仍然是大有作为的而学生的个性发展,恰恰是创新人才培养与成长的重要基础。

第二,以协调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新动能所谓以协调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新动能,指的是进一步激活基础教育办学活力与内生动力的重要机制与改革取向协调的主要着力点就在于进一步处理好教育系统或学制中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发展素质教育的结构性优势。

这里主要分析其中的两个方面:首先是不同学段之间的协调,即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之间的相互衔接的机制这是学制中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一个学制的质量往往与这些衔接机制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如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等等,都与这种衔接机制有关如何形成各具独立与特色,又彼此前后呼应、有机衔接的机制,实在是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其次是不同科目之间的协调,也是“五育”协调的问题坦率地说,这也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不均衡问题当然,德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通过德育促进其他四育的发展,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机制,确实是值得重视的素质教育课题。

这里,关键是在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认识与发现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从逻辑与现实中可以确定的是,它们是高度相关的构建与形成“五育”并举的协调机制与实践路径,能够非常有效地促进整个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需要重视的是,以协调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新动能,实际上意味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种存量改革的新模式这是存量改革要求中小学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地做加法,而是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更加科学合理地做。

“减法”,或者是“乘除法”,“双减”政策的改革意义证明了存量改革的必要性正如许多教育家所言,教,是为了少教,或者不教能否在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与教师工作压力的同时,仍然可以提高办学质量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正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三,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形态这是绿色发展在素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即以促进、指导与帮助儿童、青少年学生持续健康成长作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形态这种持续健康成长的基本标志之一,就在于能够培养与强化儿童、青少年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这也是基础教育所谓“基础”的非常重要与独特的功能与价值现实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甚至是名列前茅然而进入大学以后却出现厌学的心理与现象或许这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现象,但我偶然在一个网络视频中看到这样的场景:某高中学校的教学楼上,一群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一起站在三楼走廊的围栏边,齐刷刷地撕扯着那些曾经陪伴他们的课本与作业本,然后像雪片一样扔下去,并且发出一阵阵宣泄的欢呼声。

我愿意认为其中大多数学生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由此所反映的对待学习的态度与情感,不能不让教育界反思质言之,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只是讨厌甚至是痛恨学习的人,即便他们考上大学,拿到学位,那也是教育的失败绿色发展的素质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持续学习愿望与能力的人,造就能够终身学习与健康发展的人。

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形态的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评价标准与模式它要求教育评价能够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内在兴趣与个性需求;它要努力培养与发展儿童、青少年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和引导他们对自身形成合理的自我认同,不断明确自己的发展需求与成长方向,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它必须更加重视与培养儿童、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他们内心中深深地种下不断进取的雄心壮志与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与态度;它不仅要注重儿童、青少年学生当下的成功,更应该注重他们高中,乃至于大学后的发展,以及一生的发展。

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也才是自始至终的“基础”教育第四,以开放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即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与场景这种开放的素质教育能够吸引更多的教育资源与社会力量参与,能够为儿童、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发展道路,能够成为一种多样性、差异性与同一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这条开放的必由之路上,有两个十分重要的“路标”一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交融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机制,也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难题由于教育活动本身的学科与专业边界比较模糊,人们都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发表经验性的看法与观点,因此,这三者之间是有张力的,彼此之间往往具有不同的立场与诉求,以至于常常形成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冲突与矛盾。

然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努力构建三者之间的融合机制,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三者的关系结构中,学校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主场”,承担着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体责任,私德的发展与生活习惯的养成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优势,而社会教育则对学生的成长能够形成一种现实的影响与磨砺,等等,发展素质教育需要在三者之间形成一种促进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合力。

第二个是让基础教育的“基础”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至少包含两个主要内涵:一方面,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性与战略性的支撑,基础教育的“基础”已不仅仅是国民教育体系与国家学制系统的基础,也并非只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基础,而是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基础,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简言之,通过发展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其次,基础教育的“基础”已经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覆盖与包含了影响学生成长更为广泛的因素。

从对大学生的发展进行比较与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某些高考分数比较高,但知识面不够宽、学术视野相对狭隘的学生往往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甚至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发展的要求而那些见多识广、学术视野比较开阔、能够了解与熟悉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与信息的学生,往往具有某种“后发制人”的优势,并且在创新发展中具有较好的潜力。

这种现象要求基础教育进一步拓宽本身“基础”的内涵与外延,为学生提供与展示更加丰富的世界图景,为儿童、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第五,以共同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发展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公平的水平,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公平,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落实发展素质教育的公平目标,需要有体制的改革,制度的保障,政策的支持,社会的援助,合理的教育评价,以及资源的供给,等等,但从微观上看,中小学的管理者与教师在发展素质教育中所具备的教育性的接纳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的教育性的接纳,指的是能够公平与合理地对待各种不同特点的学生,包括认知水平不同、个性特征迥异的学生,能够接受学生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与观点,以及能够允许或容忍某些行为的存在等,进而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种具有导向性的宽松环境。

正如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同的,对此,学生自己也是清楚的,关键是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学业水平与个性特征的差异,甚至那些与自己脾性不一致的学生,公平地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与提供一种宽容的环境。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这种教育性接纳的实质,就是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与空间,鼓励他们去体验成功,发展自己的自信,并且能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当然,这种教育性的接纳并不仅是认可或同意,而是对学生的某些非伤害性的行为或言辞,给予一定的空间与机会;拒绝给正在成长中的学生。

“贴标签”;这种教育性的接纳与单纯的接受是不同的接纳是体现在爱当中,实现在心的世界里它们是不同的两个层面的能力一个有接纳态度的人,可以用接纳的状态,选择接纳那些你不一定认可的学生,包括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观点。

这种教育性的接纳是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教师的胸怀有多大,学生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发展素质教育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与基本形态,非常需要历史的经验与持续的改革,也需要思想理论的建设与支持,更加需要基础教育领域管理者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教育强国的建设需要有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必须发展素质教育(本文系作者根据在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2022年会暨新时代素质教育再出发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修改完成)(谢维和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文科资深教授)

《人民教育》2023年第1期作者:谢维和举报/反馈

TAG: sdf

相关推荐